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无条件养育原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七章无条件养育原则

我还是这会儿就提醒大家为好:以下内容绝非《如何养育出好孩子》的步骤式菜谱。首先,我本人必须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家长,才能自诩可以提供胜券在握、万无一失的指南,告诉别人怎么养育他们的孩子,可我不是。其次,我对这种指导方式原本就心存怀疑。那些十分具体的建议(“如果孩子说X,你要站在Y位置上用Z语调说……”)本身就是对家长,也是对孩子的失礼。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或者烹调砂锅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能对每个家庭生效,也无法预测数不胜数的可能性;的确有些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父母们急于寻找一招制胜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我将在本章和随后的章节里,提供一些粗略的原则,一些取代传统养育模式的思路。它们脱胎于调查研究、综合了其他育儿顾问深思熟虑的成果、我的个人经验以及我对其他家庭的观察。你必须自行决定每种思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又如何应用到养育你的孩子身上。

坦率地说,与许多其他著作相比,我在这里提供的建议更富挑战性。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的复杂性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更不用说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萝卜加大棒控制他们更难。“并肩协作”要求我们做得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奇怪的是,实施“并肩协作”的理念往往被寄予更高的标准。一位研究人员观察到,低龄儿童即便在被告知停止做某事之后,通常还是继续表现不佳,而家长就会下结论,认为说话不起作用;然而惩罚,包括体罚,通常也是不起作用的。事实上,一项调查中有一半学步儿会在两个小时之内重新出现不良行为——五分之四会在当天故伎重演——无论家长第一次的反应是什么;“而区别在于,当打屁股不起作用时,家长却不会质疑其效用。”(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却普遍认为孩子需要更多传统管教手段。)

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干预行为——无论我的建议还是其他人的建议——会保证起作用。但试图将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却基本上肯定不起任何作用,除了能换来孩子充满怨恨的暂时顺从。(如我们在第三章所见,通常就连暂时顺从都得不到。)我将要描述的手段成功的机会更大,对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风险更小。

然而,脱离旧方法的转变,必须伴随着目标的改变。确切地说,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可怎样满足这些需求?”就我的经验来看,你只要知道这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对家长来说更重要,就能预测他们家里发生的事情。你甚至不必知道他们的答案,即他们采用了哪种方式来获得强迫服从(第一个问题)或者满足孩子的需求(第二个问题);问题本身就能说明一切。

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需求上,与孩子并肩协作以确保他们的需求被满足,要求我们必须致力于认真对待孩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愿望和疑问。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它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打发。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作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的(往往不同于与我们的)恐惧和担忧、拥有与众不同(而不只是“萌”)的推理方式的人。

面对某些训育专家及其随意提供的冷酷无情的建议,我不寒而栗,通常因为他们并不敬重孩子,有些甚至都不喜欢孩子。我观察其他家长时,也会运用同样的标准。我关心的,不在于他们是否做出了和我同样的选择,或采用了和我同样的方式,而是他们的行为、语言、语音、语调是否清楚地表明他们是重视孩子的。

接下来的三章将提供做到重视孩子的建议,有三种具体手段: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过首先,我要阐述13点指导原则;看上去言简意赅,但每一条的实用含义却更富挑战性且出乎意料。

以下是13点原则列表:

1。善于反思;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专注长远目标;

4。把亲子关系放在首位;

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6。尊重、尊重、尊重;

7。真实可信;

8。少说,多问;

9。记住孩子的年龄;

10。赋予孩子与事实相符的最佳动机;

11。无必要时,请勿说不;

12。不要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1。善于反思

某次感觉受挫时,妻子想明白了许多家长面临的困境,她说道:“如果不做点令自己反感的事,我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听我的话。”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但有一种反应却是我们肯定应该避免的,即美化我们的一切行为,使其看起来不再令我们反感。噗!困境没有了。同样,有些家长把自己都说服了,相信他们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即使并没有令人信服的正当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

最好的家长都乐于反省,并且愿意刁难自己。我不是在建议你要变得内疚自责、感觉自己不称职,这就有些过于自我批评了(或者说毫无用处的自我批评)。但为了明天成为比今天更好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再多花一点时间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

弄清楚是什么驱使着你形成目前的养育风格。你对自己越透明,越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经历是如何影响了与孩子的互动(比如什么会让你发狂以及为什么),你就越容易进步。例如,最能引起某些家长愤怒的孩子行为,正是家长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待见的特质。正如丹麦诗人兼科学家皮亚特·海恩(PietHein)所说的:“在别人身上最难原谅的错误,其实我们自己都具备。”

简而言之:请诚实面对自己的动机。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人不安的事情,麻烦自己反思一下。请警惕某些信号,你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可能已经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偏向控制。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时,或许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你提出的要求;雷人的是,鲜有育儿书籍提到过这种可能性,大部分都以读者让孩子乖乖听话为出发点,提供强迫孩子服从的技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技巧包含了“正面强化”或“惩罚”,也就是贿赂或威胁;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涉及了更体贴周到、更尊重孩子的互动方法,但几乎从不鼓励家长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

以新近出版的某书为例,它强调家长在双赢谈判中应该更积极、更巧妙;我发现这些具体提议很实用,其总体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地慈爱有加。不过在回答家长“如何让孩子整理床铺或吃蔬菜”的具体问题时,作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目标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合理健康的膳食,那还有必要强迫他们吃下某样东西吗?为什么孩子在世界上唯一属于自己的地方,还要按照家长的标准去维系呢?即使是思想相对进步的书籍,也更多关注如何、而非是否,应该让孩子听家长的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