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003(第1页)
容忍与自由003
美国当然是我们国家的人民所最期望向之获取精神与多数物资援助的国家。我们在这一方面并不失望。如众所周知的,你们的财政部根据银元购物法案的规定购买了我们全国大量的银元,这件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美国进出口银行于去年十二月给予中国贸易公司一笔美金两千五百万元的贷款。这笔贷款间接的使中国建立信用而因之获得其他国家美金五千万元的贷款。美国这笔两千五百万元的贷款援助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贷款时正当我们失去广州,士气低落之时,进出口银行贷款的数目虽然不大,但是那笔贷款大大的鼓起了中国的民心士气,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困苦艰难之时,朋友们并没有抛弃他们。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美国政府给予中国以同样鼓励的作用,那一天美国通知日本废除一九一一年签定的商业与航运的条约。那时候正当英国在东京向日本让步之时,中国正在疑惑究竟会从那个让步受到多少损害与困难,而美国政府的行动使我们获得精神的鼓励,和士气的提高。
所以我说中国获得比所敢期望的更多的外援,我也说如果没有这些外援,中国确实无法能够有那么大的战绩。这些话并非过甚其辞。
上面所述的为中日战争过去二十五个月的简略报告。
那么将来的情况呢?
考虑到中国战争的前途时,我们绝不可存有日本军方突然醒悟或者人民发起社会革命的可能性。战争的前瞻只有两个方向:
(一)假如国际情况没有重大改变,这个战争会长期地延续下去直到日本被经济的困难所逼而接受一种“朴斯茅斯的和平”,那就是没有胜利的和平。
(二)但是假如国际情势发生激烈的变化,假如日本变成为轴心国之一员,又假如太平洋大战发生,则中日战争成为世界问题的一部分,无法单独结束。
第一个可能性是不难想像的。假如没有激烈的变化,假如欧洲和太平洋没有发生大战,假如没有第三国卷入此战争中,中国唯一的路就是继续打下去,再打两年、三年、五年,一直到日本为经济的压力所拖垮。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欧战休战时,德军还占有比利时和法国的大部分土地,但是德国是被打败了。
假如爱好和平而目前正供应日本铁、石油、铜、镍、棉花与其他物资的国家能够有效的实施对日禁运的话,日本会更迅速崩溃下来的。日本处在今日经济的困难中,只要用外力加强对日的压力,将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日本并不希望一个长期战争,他们所希望的是迅速征服中国。他们希望促成国际情况的突变,使国际情况不再有利于中国的抗战,而迅速结束战争。
日本知道无法能阻止苏俄援助中国,而日本至少目前尚未公开注意到美国对中国的财政援助。
日本把战争长期延续下去的责任归咎于英国,一年多以来日本军方发动强烈的反英运动,在一九三九年六月十四日,日军开始封锁天津的英法租界,这时日军对英国侮辱的话使英首相张伯伦大为冒火。虽然英日终于达成天津租界的协议,可是在日本本国和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沦陷区的反英运动仍有增无减。日本想用武力威胁逼英国屈服,因为他们知道英国在欧洲有事,故对亚洲将无法兼顾,而且英国在中国的很多生命和财产需加保护。所以英国人不敢冒触怒日本之险。
所有读到八月四日张伯伦演说的人都会同情英国今日处境的困难。张伯伦在演说时详述日本军方所善加利用的英国背景。
结果国际情势不但不利日本,而且敌视日本,美国已通知日本政府关于六个月后废除“美日商约”。英国下议院也在讨论废除“英日商约”。甚至爱好和平的张伯伦都公开警告日本说“在某种情况之下”英国“会认为有派舰队前往的必要”。
日本军封锁天津租界不久,美国销路很广的几个报纸突然改变其平常孤立主义的论调,而公开主张英美海军联合封锁日本的意见,这是很具有意义的事。
日本逼英国屈膝的事会成功吗?日本会冒着西太平洋大战的危险不断施行其敲诈的行为吗?日本会和欧洲侵略者合作共同发起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说中日战争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事件乃是世界大战后世界新秩序寿终正寝的开端。也清楚的看到后来德、意、日对衣索比亚、西班牙、中国、奥地利、捷克和阿尔巴尼亚的侵略行为乃是国际混乱状态一般现象的自然发展。我们现在清楚的看到花费了两千亿美元八百五十万条生命所造成的战后新秩序是经不起满洲、衣索比亚和西班牙等事例严酷的试验的,而现在这个新秩序业已寿终正寝。因此各国需要本身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渐渐来临。
罗斯福总统两年前在芝加哥发表有名的演说,那篇演说辞在今日或许比当时更易了解。今日听来,似乎是篇预言:
世界不法行为的流行症正在蔓延中。
一个身体上的流行症蔓延时,社会赞成和参加防疫和隔离病人运动以保护社会人士的健康,并防止疫病的蔓延。
假如我们要有一个大家可以自由呼吸和毫无恐惧和亲睦相处的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同心协力支持和平可得安全保障的法律和原则。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同心协力反对那些毁坏条约的人,反对那些不顾人道,正在制造国际混乱和不安定的人,仅靠孤立和中立是无法阻止他们的。
要维护和平,必须要有积极的作为。
今日世界的问题还是罗斯福总统两年前所清楚看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开始就不仅仅是中日的问题,那一直都是“积极维护和平的作为”和“防疫隔离”国际混乱状态的问题。
所以今日要提出的题目是政治手腕是否可阻止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并以有效的方法但不诉之武力来重建正在摇摇欲坠的世界秩序吗?或者是否人类必须再经过一次血和炮火的洗礼后才能带来某种国际新秩序吗?
十月与十一月可资纪念的节日很多,例如中国国庆日、欧战休战日、罗斯福总统芝加哥演讲周年、《九国公约》签字国在比京集会两周年纪念等。在纪念这些节日时,我们免不了想到此等节日所纪念的事迹,尤其是目前远东冲突的问题。吾人必须解决其根本的问题才能满意地解决此项远东冲突的问题。
两年前在这个城市我曾在演讲时指出远东问题背后的两个冲突:(一)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国家主义合理的希望之冲突;(二)日本军国主义与一个世界新秩序的道德限制之冲突。今日我仍旧相信这两个冲突的正确性,可是我现在认为这两个冲突是密切相关连的。
要认识这些问题的密切关系,我们必须远溯数十年前的历史。今天七大强国之三:德、意、日,在一八七〇年左右获得内部的团结,并开始参加殖民帝国之列,他们三国在参加时已经太迟,所以自称为“没有”的国家,而意图在李普曼所谓“外交赌注”的地区遂行其扩展活动。该等地区广袤庞大,资源丰富,但政府懦弱,无法抗拒外来的侵略。这些“外交赌注”的地区包括非洲、阿拉伯、波斯、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和中国。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弱肉强食”的原则十分猖獗。
国际战火是这些帝国主义的争夺所引起的。事实上一九〇〇年在中国就爆发了一次八国联军(其中包括美日两国)的国际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塘沽占领北京,同时沙皇的俄军涌入满洲。各国瓜分中国呼声震天价响,那时为分赃不均而可能发生世界大战之危险很大。
在刚要转入二十世纪时之远东国际战争的危险终于为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声明所扭转过来。在拳匪之乱时,由于美国坚主中国门户开放,英国支持该项主张,使具有更大侵略性的俄、德、日有所顾忌,稍敛凶焰。结果联军签订和约,把军队撤出中国。中国于是获救,免于沦丧之祸。
于是远东秩序奠基于门户开放政策。一切有关中国的条约均加入此一政策的考虑。
一九二二年《九国公约》所列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十分明确。其第一条所述各款如下:
(一)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与行政权的完整;
(二)给中国以充足和不受妨碍的机会来发展和维持一个有效和安定的政府;
(三)各签字国利用他们的势力来建立和维持在中国领土上各国工商机会均等的原则;
(四)不得利用中国情况乘机获取有害于友邦公民利益之特权,不得鼓动不利于各该友邦安全之活动。
由此看来,门户开放主义不仅是经济政策,而且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原则。诸如尊重中国主权的完整和给予充分发展一个有效和安定政府的机会等,就可以说明其政治的含义。而且工商机会也是依靠中国政治安定、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前提而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