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理第四(第1页)
材理第四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
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言前定则不惑,事前定则不踬。)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事有万端,人情舛驳,谁能定之。)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情诡理多,何由而得?)
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建立一种制度,需要遵循一定的道理。但一涉及到道理论辩,就很难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为道理有很多种,人才也各有不同吧。道理越多,就越难达成共识;人才的能力各不同,性情也会各不相同。性情难以沟通,就会导致道理难以达成共识,道理与事实相违背。
夫理有四部,(道义事情,各有部也。)明有四家,(明通四部,各有其家。)情有九偏,(以情犯明,得失有九。)流有七似,(似是而非,其流有七。)说有三失,(辞胜理滞,所失者三。)难有六构,(强良竞气,忿构有六。)通有八能。(聪思明达,能通者八。)
道理有四种,明达智慧有四家,性情有九种偏失,似是而非的表现有七种,论辩述说有三种失误,苛责诘难会导致六种后果,聪慧智达则具备八种才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以道化人,与时消息。)法制正事,事之理也。(以法理人,务在宪制。)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以理教之,进止得宜。)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观物之情,在于言语。)
天地之间万物的变化、圆满或者亏损都是大道运行的道理。建立法制来处理事物,是人事的常理。礼仪教化,使人的行为适宜是施行道义的常理。性情的不同变化则是人情的常理。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道义与事,情各有家。)
四种道理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人才来说,必须明白通达才能懂得道理,明白通达又必须依据人的资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人的才能和道理相互结合才能表现出人的明白通达,当明白通达到极高的程度才可以发现道理,道理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自成一大家,一个派别。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人,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杰出弟子有张仪、苏秦、孙膑、庞涓,生前著有谋略典籍《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融入了管理组织、识人用人、言辞游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容不躁扰,其心详密。)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以道为理,故能通自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容不迟钝,则其心机速。)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以事为理,故审于理烦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容不失适,则礼教得中。)辨其得失,义礼之家也;(以义为礼,故明于得失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容不妄动,则原物得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以情为理,故能极物之变。)
天性平和,思考事物细致入微,能够深谙自然之理的人,是道理的大家。天性机敏,对于事物有很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多方应对的人,是事理的大家。天性柔和,知道如何去教化礼仪,能够明辨得失的人,是礼仪的大家。天性灵巧,知晓事物的本质,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变化的人,是通理的大家。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明出于真,情动于性,情胜明,则蔽,故虽得而必丧也。)
上面的四大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就衍生出了九种不同的性情,九种不同的性情和道理相互糅合,就会有不同的得失。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用意麄粗,意不玄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性刚刚志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志远故疏越。)
性情刚直粗略的人,对于细微之事不能很好地进行处理。所以在展望大局的时候显得宽博宏远,但在思考细微事情的时候就显得疏漏百出。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用意猛奋,志不旋屈。)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性厉则理毅。)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理毅则滞碍。)
性情强猛严正的人,不懂得适时的谦和退让。所以在执法的时候公正无私,但在灵活事情的处理上就显得死板僵硬。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用意端确,言不虚徐。)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性确则言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言切则义少。)
性情坚定耿直的人,善于探索事实真相。所以揭示细微事物道理的时候有很独到的见解,但在面对大局事物的时候却不知所措。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用意疾急,志不在退挫。)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性锐则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理细故遗大。)
性情善于思辨的人,辞令丰富,运用灵活。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如鱼得水,但在遇到大义原则的时候,却有些考虑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用意虚廓,志不渊密。)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性浮则志微。)立事要,则炎而不定。(志傲则理疏。)
性情过于随性的人,思考问题过于急躁。所以处理简单明朗事务的时候干脆豁达,但在对事务的真知探索却行为模糊,不知所云。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用意浅脕,思不深熟。)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性浅则易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易悦故无根。)
性情见解浅薄的人,不能深入地提出问题。所以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可以直接接受,面对精深的道理就会显得愚昧无知。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用意徐缓,思不速疾。)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性恕则理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徐雅故迟缓。)
性情宽大舒缓的人,思路迟缓。所以在大义方面可以夸夸其谈,但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却因迟缓而跟不上节奏。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用意温润,志不美悦。)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性和则理顺。)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理顺故依违。)
性情温顺柔和的人,做事不够强硬。所以在谈论事物道理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但在疑难问题面前却显得软弱无力。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用意奇特,志不同物。)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性奇则尚丽。)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奇逸故恢诡。)此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心之所以为理,是非相蔽,终无休已。)
性情特异的人,行事洒脱不按常规办事。所以在权术方面得心应手,但在平静淡定方面却显得大大不足。上面所说九种性情的偏失,都是按照不同的天性所衍化出来的。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浮漫流雅,似若可行。)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辞繁喻博,似若弘广。)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外佯称善,内实不知。)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实自无知,如不言,观察众谈,赞其所安。)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实不能知,忘徉不应,似有所知而不答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闻言即说,有似于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辞已穷矣,自以为妙而未尽。)跌则掎,(理已跌矣,而强牵据。)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辞穷理屈,心乐两解,而言犹不止,听者谓之未屈。)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非明镜焉能鉴之。)
如果人们的性情不够精纯,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表达,就会产生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有漫谈诉说,其言论似乎广为散播的人;有欠缺道理,思绪杂乱,却好似博学多思的人;有曲意迎合奉承,却好似真切地懂得了对方的人;有不思进取,做事优柔,却好似行事很果断的人;有面对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却好似不屑一顾的人;有仰慕才学,看似用心领悟,却并没有融会贯通的人;有与人争强,本来已经理亏,却依旧强词夺理,好似成竹在胸的人。大凡上面这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正是众人迷惑的地方。
夫辩,有理胜,(理至不可动。)有辞胜。(辞巧不可屈。)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说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区别,辞不溃杂。)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以白马非白马,一朝而服千人,及其至关禁锢,直而后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