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画中蓬莱(第1页)
第1章画中蓬莱
远行
海的尽头是什么?
每当轩辕启恒面对大海时总会这么想。
小镇不知凡几千年,红墙碧瓦、层楼叠榭,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小镇就在海边,却很少有人扬帆远航。
茫茫大海不知多少次曾出现过迷离的幻影,有时烟柳画桥,有时风帘翠幕,有时则是一片茫茫大漠。
人们不知所以,只能将之称为“蓬莱”,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轩辕启恒听着这些传说长大,也知道蓬莱只是一个传说。可是,从很小的时候起,一个念头从来没有停止过:蓬莱仙山就在眼前,难道不能真正到达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莫非永远只是幻影?
海风把轩辕启恒的衣服吹得猎猎作响,他又把这个心愿说给了最好的朋友长孙东阳——他要去找到蓬莱仙山!在小镇上,只有长孙东阳不会觉得他的心愿是天方夜谭,能理解他心底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没有实现一生梦想的愧意。
“不为了什么,我就是想去看看。”
长孙东阳眼睛望着深邃的大海,口中喃喃地说:“蓬莱、蓬莱,有谁真的见过蓬莱呢?此一去,真值得吗?”
“反复想过了,路上可能会遇到风暴,甚至会丢了性命。可真的不想每天一觉醒来,我永远是我,梦境曾经是梦境,现实永远是现实。”
长孙东阳依然面无表情,嗓音却变得无比坚定:“小镇廪庾皆满,所谓‘耕三余一’,以咱们的积累,再添一些就能支撑往返航程。可是,谁愿意拿自己的财货为你的梦想冒险呢?还有,蓬莱只是传说,咱们有远行的海图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过一个古卷,记载了十万里海图。卷轴上说,海的对面是另一个世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闻所未闻,但那个世界没有我们的茶叶、瓷器、香料。古卷中记载的东西不知道真假,就从没跟你们说过。”
长孙东阳的眼睛突然放出了光芒,表情变得坚毅起来,他拍了拍轩辕启恒的肩膀:“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冒险,只要是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就可以随意定价,如果海图为真,赚的不可想象啊!既然有钱赚,还怕募集不到钱吗?”
看着长孙东阳如此兴奋,轩辕启恒反而笑了:“你怎么不想一想,海图如果是假的呢,远航岂不是血本无归?”
“上下几千年,能赚钱的生意早被人做遍了。凡事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没有大海的汹涌波涛,没有风险,百分百赚钱的生意能轮到你我?我们筹资不是借钱,凡给我们钱的人,分担成本也分享收益。不肯出钱,只有一个理由——我们给出的收益不够大,只要得到的收益足够大,无论多大的风险,一定有人跟随我们。”
轩辕启恒和长孙东阳在海边没有回家,天明的时候二人相视一笑,终于下定了决心,也拟定了整个募资计划。
专题1-1:
从“耕三余一”说起
很多人一定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不工作,能支撑多长时间。当然,还要保持生活质量的现状。
这是一个亘古以来的经济学谜题,也是人类美好的理想。对此,我们可敬的先人给出的答案是“耕三余一”,即,耕作三年即可休息一年。“耕三余一”语出《汉书·食货志》,“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蓄”,这是千年来我们祖先追求的目标。
值得骄傲的是,西汉、盛唐、两宋,中华民族的先民很多次达到过“耕三余一”的标准,据史籍记载推算,西汉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原粮年产量约为2000市斤,盛唐这一数字约为2400市斤,两宋的巅峰曾经达到过3000市斤,如此才能支撑起《清明上河图》中的“百业”。
很遗憾,这只是巅峰数字,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曾长期在低位徘徊。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史上的统计数字揭示了无情的事实:两千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缓慢。在数千年的经济演进中,我们的先民为何会有如此历程,究竟怎样的激励机制才能让人去创造和积累财富,该如何理解财富的内涵,又该如何快速拥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