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次银行危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蛀虫也是推倒银行体系的推手之一。大通银行的总裁、董事长和董事会主席艾伯特·H。威金、国民城市银行的领导人查理斯·E。米切尔等银行的领导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信息优势,大肆炒作自己供职银行的股票,大搞内幕交易、坐庄交易,也是造成商业银行产生危机的原因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由于上述原因,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极低,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脆弱。当股票价格的快速下跌迅速传导至商业银行时,银行危机便在全美爆发。据统计,自1930年到1933年的短短四年间,美国每年银行的倒闭比例分别为5。6%、10。5%、7。8%、12。9%。到了1933年年底,只有半数的银行存活了下来。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研究,银行的崩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股市崩溃后,短期间内银行并不是受害者,反而会成为受益者。存款和投资股市有一定的替代性,当股市暴跌之后,出于趋利避害的考量,资金从股市流向银行,银行的存款反而增加了。

然而好景不长,危机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恐惧会迅速蔓延至银行系统。到了1930年10月,发展缓慢、资产质量较差的几个农业州的银行纷纷出现了存款数额不足的情况。无钱可取,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等几个州的银行此时又打了一手烂牌:关门大吉!导致恐慌进一步蔓延,挤兑扩散到了全国的商业银行。

1930年11月,256家银行倒闭。12月11日,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BankofUes)倒闭,涉及的存款高达2亿美元。整个12月,全美新增倒闭银行数量为352家,涉及的存款达到了3。7亿美元,比11月增长1。9亿美元。

第二阶段。

第一次银行危机主要发生在农业金融领域,而第二次银行危机主要来自国际金融领域,倒闭的银行数量更多,涉及的存款数量更大。第二次银行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也最大。

尽管发生了第一次银行危机,但银行系统并没有伤筋动骨,即便到了1931年6月,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量还能达到1。25亿美元,和1929年大萧条之前的水平相差无几。

转折是由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开始的。1931年5月,危机从银行体系最脆弱的奥地利开始迅速传导至整个欧洲大陆,导致多国陷入危机。

关于大崩溃在欧洲的发生过程及影响,我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这里一笔带过。总之,危机具有反身性,欧洲的危机又加速了美国的崩溃。

到了这年10月,美国522家银行倒闭,涉及存款达到了4。71亿美元。到圣诞节,倒闭银行的数量又新增了875家,涉及的存款数额达到5。64亿美元。仅仅从1931年8月到1932年1月,全国共有1860家银行倒闭或暂停营业,涉及的存款达到14。49亿美元。

这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弗里德曼的研究,从1931年下半年到1932年中期,美国居民个人收入下降了31%,批发价格指数降幅为14%,生产力指数下降了32%。

第三阶段。

从1932年年底开始,美国中部和西部的农业银行再次出现了挤兑潮,这让本来将要稳定的局面再次风起云涌,人们逐渐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1932年10月最后一天,由内华达州个别银行引发的挤兑风潮传导至整个州,该州所有银行宣布休假。从1933年1月开始,货币供应量停止增加,货币存量迅速减少,挤兑传导至其他州。从1月20日至2月14日,艾奥瓦州、路易斯安那州、密歇根州的银行纷纷全部休假。仅在2月,国内的银行就从纽约市的主要银行账户上取走了7。6亿美元。到了3月3日,全国一半的银行都放假了。

民众对银行体系的担心导致流动性偏好到达极点,从1932年年底到1933年的一个季度,民众持有的现金上升了16%。

直到1933年3月初罗斯福总统宣布银行大休假,这次银行危机才逐渐趋于平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