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9页)
冬天下雪了。
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腔腔的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
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夜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黏黏糊糊的就贴在冻疮上了。这膏药是真好,贴上了一点也不碍事。该赶车的去赶车,该切菜的去切菜。黏黏糊糊的是真好,见了水也不掉,该洗衣裳的去洗衣裳去好了。就是掉了,拿在火上再一烤,就还贴得上的。一贴,贴了半个月。
于是再买一贴去,贴来贴去,这手可就越肿越大了。还有些买不起膏药的,就捡人家贴乏了的来贴。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注释】
[1]萧红的文章的行文用字,化用了家乡方言而形成了特有的风格,与现在常用字有一些不同。本书保留了部分异形字词的原有写法,尽量恢复初刊原貌。
[2]三星:中国东北地区对启明星的别称。(本书所有脚注和按均为编者所加,后不再重复说明。)
[3]掌子:原指马蹄铁。这里用来比喻人的鞋底挂上冰的样子像给马蹄钉上铁掌。
[4]火磨:指自动磨面机。
[5]消信:东北方言,即销销,指机关的开关。
[6]瘟猪肉:病死的猪的肉。正常的猪被人屠宰的时候会放血,肉的颜色偏红,腥味较少;病死的猪没有放过血,大量血液淤积在肉里面,导致肉带青紫色,味道也偏腥臭。如果人食用了这种肉,可能会患病。
[7]扎彩:又叫纸扎,是一种用植物茎秆制成的长条扎成骨架,再用彩纸、丝绢裱糊成形的用于民俗活动的民间工艺品,形态有房子、汽车、人等。迷信的人常焚烧这些东西,用于祭祀亡灵。
[8]喷钱兽:又名金蟾,形态多为口中衔有金钱的三足蟾蜍。中国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传说这种动物能吐钱。这里是指做的形似蟾蜍的模型。
[9]聚宝盆:原为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一个宝物,据说放进任何东西都能生出同样的东西来。这里是指做的形似聚宝盆的模型。
[10]石柱子:即石柱子花,是石竹花的俗称,花色为紫红色、粉红色、鲜红色或白色,通常在公历5月~6月开花。这里是指形似石柱子花的纸花。
[11]金百合花:花为橙色,茎上有紫色条纹,多在春末夏初开放。这里是指形似百合花的金色纸花。
[12]马蛇菜:即马齿苋,叶嫩时可作为蔬菜食用,颜色丰富,也叫太阳花,花期在夏天。这里是指马蛇菜样子的纸花。
[13]九月菊:即大花**,因在阴历九月前后开花而得名。这里是指**样子的纸花。
[14]被格:中国东北地区民宅室内南北炕炕梢摆放的炕柜,上叠放被褥枕头等卧具。
[16]球杆棍子:扎彩用作骨架的植物茎秆,如麦秸、高粱秆或竹篾等。
[17]远亲:原文如此,疑是近亲。
[18]疙疸针:中国旧时妇女的一种发饰,长约五寸,主要用来固定发网。
[19]钳子:中国东北地区方言,指耳环,也叫耳坠子。
[20]隔山照:旧时一种迷信的道术,认为施法之后人能从手掌发出的光中看到东西。
[21]大卯星:在中国东北地区方言中指启明星。
[22]棒硾:即棒槌,中国旧时民间的浆洗衣物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