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 香事分类下(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卷十香事分类(下)

宫室香

采香径

吴王阖闾【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前514—前496年在位,在位期间吴国逐渐强大。曾灭亡徐国,攻破楚国国都,后与越国作战受伤而死。】起响屧廊【响屧廊: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砚石山(即灵岩山)“又有响屧廊,或曰鸣屐廊,以楩梓籍其地,西子行则有声,故以名”。】、采香径【采香径:故址在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前。宋·范成大《吴郡志》:“采香径,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泾。”也有说法是指西施采香草的小路。采香径、响屧廊这些都是吴馆娃宫的遗迹。】。(《郡国志》【《郡国志》:概指晋·司马彪所撰《续汉书·郡国志》,后被补入《后汉书》,亦称作《后汉书·郡国志》。司马彪,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1]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前514—前496年在位,在位期间吴国逐渐强大。曾灭亡徐国,攻破楚国国都,后与越国作战受伤而死。

[2]响屧廊: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上。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砚石山(即灵岩山)“又有响屧廊,或曰鸣屐廊,以楩梓籍其地,西子行则有声,故以名”。

[3]采香径:故址在江苏省苏州市灵岩山前。宋·范成大《吴郡志》:“采香径,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泾。”也有说法是指西施采香草的小路。采香径、响屧廊这些都是吴馆娃宫的遗迹。

[4]《郡国志》:概指晋·司马彪所撰《续汉书·郡国志》,后被补入《后汉书》,亦称作《后汉书·郡国志》。司马彪,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披香殿【披香殿:汉未央宫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班固《西都赋》与张衡《西京赋》中所列未央宫“后妃之室”中有披香殿。位于前殿之北,为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之一。】

汉宫阙名,长安有合欢殿【合欢殿:汉未央宫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班固《西都赋》有“后妃之室,合欢增成”之句,张衡《西京赋》亦有“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之句。李善注引《汉宫阁名》:“长安有合欢殿”。合欢殿位于前殿之北,属后妃的居室,为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之一。】、披香殿。(同上)

[5]披香殿:汉未央宫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班固《西都赋》与张衡《西京赋》中所列未央宫“后妃之室”中有披香殿。位于前殿之北,为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之一。

[6]合欢殿:汉未央宫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班固《西都赋》有“后妃之室,合欢增成”之句,张衡《西京赋》亦有“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之句。李善注引《汉宫阁名》:“长安有合欢殿”。合欢殿位于前殿之北,属后妃的居室,为汉武帝时后宫八区之一。

柏梁台【柏梁台:汉未央宫台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春建。《三辅黄图》卷五说柏梁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卷十二:“柏梁台在未央宫北。”柏梁台铸铜为柱,是一座高达二十丈(合今约47米)的高台建筑。因此台建筑以香柏木为梁架,“香闻数十里”,故名。又因台顶之上置有铜凤凰,故亦称为凤阙。】

汉武帝作柏梁台,以柏为之,香闻数里。【三本未注出处,言及柏梁台资料众多。】

[7]柏梁台:汉未央宫台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春建。《三辅黄图》卷五说柏梁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卷十二:“柏梁台在未央宫北。”柏梁台铸铜为柱,是一座高达二十丈(合今约47米)的高台建筑。因此台建筑以香柏木为梁架,“香闻数十里”,故名。又因台顶之上置有铜凤凰,故亦称为凤阙。

[8]三本未注出处,言及柏梁台资料众多。

桂柱

武帝时昆明池【昆明池:在今陕西长安县西丰水与潏水之间。即斗门镇东南洼地。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以习水战。宋以后湮没。《后汉书·颜师古》注:“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中有灵波殿【灵波殿:汉上林苑昆明池殿名。《述异记》:“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洞冥记》)

[9]昆明池:在今陕西长安县西丰水与潏水之间。即斗门镇东南洼地。汉武帝元狩三年开凿,以习水战。宋以后湮没。《后汉书·颜师古》注:“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10]灵波殿:汉上林苑昆明池殿名。《述异记》:“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

兰室

黄帝传岐伯【岐伯: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天师”。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尊为医学始祖。】之术,书于玉版,藏诸灵兰之室【灵兰之室:灵台与兰室,黄帝藏书处也。《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后代指藏书之地。】。

[11]岐伯: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天师”。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尊为医学始祖。

[12]灵兰之室:灵台与兰室,黄帝藏书处也。《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后代指藏书之地。

兰台

楚襄王【楚襄王:楚顷襄王(前329—前263),出生于湖北宜城东南,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在位。】游于兰台【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东。《舆地纪胜·卷八十四·郢州》:兰台“在州城龙兴寺西北。旧传楚襄王与宋玉游于兰台之上,清风飒然而至,王披襟当之。即其地。”也有其他文献认为不过是附会而已。】之宫。(《风赋》【《风赋》: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风赋》:战国时楚国宋玉所作。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今襄樊宜城)人,辞赋家,传为屈原学生。】)

龙朔【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661—663)。】中改秘书省【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恒帝时始设秘书监一官,掌宫中图籍。晋设秘书寺,后改秘书省,始成为掌管国家图书秘籍的机构。唐代秘书省为中央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之一,长官为监,副职为少监,领太史、著作二局,职掌观察记载天文、刊正图籍、撰写碑志等事。高宗时曾一度改省名为兰台,武则天时改称麟台,不久均复旧名。】曰兰台【关于兰台的所指,汉代以宫中藏经籍图书之殿阁为兰台,以御史中丞掌理其事,故后世多以兰台为御史台的代称。又因班固曾为兰台令,受诏敕而撰史,故后世又以兰台代称史官。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秘书省为兰台,尽管很快改回,但因此又可称秘书省为兰台。】。

[13]楚襄王:楚顷襄王(前329—前263),出生于湖北宜城东南,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在位。

[14]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东。《舆地纪胜·卷八十四·郢州》:兰台“在州城龙兴寺西北。旧传楚襄王与宋玉游于兰台之上,清风飒然而至,王披襟当之。即其地。”也有其他文献认为不过是附会而已。

[15]《风赋》: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风赋》:战国时楚国宋玉所作。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今襄樊宜城)人,辞赋家,传为屈原学生。

[16]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661—663)。

[17]秘书省:官署名。东汉恒帝时始设秘书监一官,掌宫中图籍。晋设秘书寺,后改秘书省,始成为掌管国家图书秘籍的机构。唐代秘书省为中央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之一,长官为监,副职为少监,领太史、著作二局,职掌观察记载天文、刊正图籍、撰写碑志等事。高宗时曾一度改省名为兰台,武则天时改称麟台,不久均复旧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