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烧香器如无特殊注明此部分内容皆出自陈氏香谱(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43]取香:《陈氏香谱》作“和香取香”。无碍庵本作“拨火和香”,四库本、汉和本作“拨火取香”。皆无不可。

香壸

或范金【范金:用模子浇注的金属制品。】,或埏土【埏土:用水和泥所制陶器。】为之,用藏匕箸。

[144]范金:用模子浇注的金属制品。

[145]埏土:用水和泥所制陶器。

香罂【罂:大腹小口的陶器。】

窨香用之,深中而掩上。

[146]罂:大腹小口的陶器。

香范【香范:按,今日此类器物多称为香篆。与前面各种器物不同,这段文字是《香乘》作者所加,代表明代的情况。】

镂木以为之,以范【范:模子,规范形状。】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者。

右《颜史》【《颜史》:指颜博文所作《香史》。见前“《香史》”条。】所载,当时尚自草草,若国朝【国朝:这是周嘉胄的评语,国朝指的是他所在的明朝。】宣炉【宣炉:指宣德炉,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一批宫廷专用香炉。胎料为南洋进口,加入多种金属反复烧炼4~12次之后制成。因其华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显赫的收藏地位而著称于世。】、厂盒【厂盒:四库本、汉和本作“敞盒”,误,依无碍庵本应为“厰盒”,即“厂盒”。厂盒指明代“果园厂”制作的雕漆盒,承袭了宋元漆器的风格。明·高濂《遵生八笺》:“永乐年果园厂制漆盒,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时用锡、木胎,雕以细锦者多,底用墨漆针刻永乐年制,宣德时制同永乐而红,则鲜妍过之。”】、倭筯【倭筯:四库本、汉和本作“矮筯”,误。依无碍庵本应为“倭筯”。指日本工艺的香箸。在明代冠以“倭”字,除了指产于日本的器物,也可以指日本的工艺流入我国后,由我国工匠按照该工艺制作的器物。在明代,日本的泥金漆器工艺非常著名,为文人雅士所称颂,称为“倭漆”,我国很多工匠也进行学习仿制。此处“倭筯”从单纯的金属工艺来说,必要性不大,有可能指日本髹漆彩绘工艺的金属香箸。】等器,精妙绝伦,惜不令云龛居士【云龛居士:一般指李邴(1085—1146),字汉老,号云龛居士。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本书最后收录的颜氏《香史》序,署名云龛居士。周嘉胄大概以云龛居士为颜氏之号。虽然文献中称云龛居士一般都是指李邴。不过从序文中口气来看,很像是作者的自序,所以周氏的观点也不无道理。】赏之。【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说宋时尚自草草,可能并不符合事实,从香文化的角度,宋代是无可争议的高峰。】

古人茶用香料,印作龙凤团。香炉制狻猊、凫鸭形,以口出香。古今去取若此之不侔也。【这里是说宋代与明代在茶加香料和香炉形制两方面是颇有差异的。】

[147]香范:按,今日此类器物多称为香篆。与前面各种器物不同,这段文字是《香乘》作者所加,代表明代的情况。

[148]范:模子,规范形状。

[149]《颜史》:指颜博文所作《香史》。见前“《香史》”条。

[150]国朝:这是周嘉胄的评语,国朝指的是他所在的明朝。

[151]宣炉:指宣德炉,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一批宫廷专用香炉。胎料为南洋进口,加入多种金属反复烧炼4~12次之后制成。因其华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显赫的收藏地位而著称于世。

[152]厂盒:四库本、汉和本作“敞盒”,误,依无碍庵本应为“厰盒”,即“厂盒”。厂盒指明代“果园厂”制作的雕漆盒,承袭了宋元漆器的风格。明·高濂《遵生八笺》:“永乐年果园厂制漆盒,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时用锡、木胎,雕以细锦者多,底用墨漆针刻永乐年制,宣德时制同永乐而红,则鲜妍过之。”

[153]倭筯:四库本、汉和本作“矮筯”,误。依无碍庵本应为“倭筯”。指日本工艺的香箸。在明代冠以“倭”字,除了指产于日本的器物,也可以指日本的工艺流入我国后,由我国工匠按照该工艺制作的器物。在明代,日本的泥金漆器工艺非常著名,为文人雅士所称颂,称为“倭漆”,我国很多工匠也进行学习仿制。此处“倭筯”从单纯的金属工艺来说,必要性不大,有可能指日本髹漆彩绘工艺的金属香箸。

[154]云龛居士:一般指李邴(1085—1146),字汉老,号云龛居士。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本书最后收录的颜氏《香史》序,署名云龛居士。周嘉胄大概以云龛居士为颜氏之号。虽然文献中称云龛居士一般都是指李邴。不过从序文中口气来看,很像是作者的自序,所以周氏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155]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说宋时尚自草草,可能并不符合事实,从香文化的角度,宋代是无可争议的高峰。

[156]这里是说宋代与明代在茶加香料和香炉形制两方面是颇有差异的。

清御制香盘词铜香盘

明嘉靖窑霁青金彩香铲

清乾隆窑铜胎画珐琅长方香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