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印篆诸香上(第1页)
卷二十一印篆诸香(上)
【印香(香印)、篆香(香篆)为合香中一大类。后代印香的一般用法是,先在炉中将灰平整,将印香模置于灰上,将合香粉置于香模之中,平整后以平板状物压印而成,点燃后,香粉顺着印香纹路依次均匀燃烧。又因有的印香形态回环萦绕,如同篆字,也被称为“香篆”、“篆香”。】
[1]印香(香印)、篆香(香篆)为合香中一大类。后代印香的一般用法是,先在炉中将灰平整,将印香模置于灰上,将合香粉置于香模之中,平整后以平板状物压印而成,点燃后,香粉顺着印香纹路依次均匀燃烧。又因有的印香形态回环萦绕,如同篆字,也被称为“香篆”、“篆香”。
不过从下文的一些介绍来看,宋代的印香模(至少一部分)很可能是有底的,压实之后再翻过来置于香灰之上,然后通过敲击脱落,之后再点燃焚爇。
宋·洪刍《香谱·香之事》“香篆”条:“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然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香篆因为燃烧时间长且均匀,有的香篆在古代也有计时的功能。《香谱·香之事》“百刻香”条:“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昼夜乃巳。”
定州公库【定州公库:指定州公使库,见前“定州”、“公库”条注释。】印香
栈香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以上各一两大黄半两茅香半两(蜜水酒炒令黄色)
右捣罗为末,用如常法。凡作印篆,须以杏仁末少许拌香,则不起尘及易出脱【易出脱:指从印模中出脱以成型。】,后皆仿此。
[2]定州公库:指定州公使库,见前“定州”、“公库”条注释。
[3]易出脱:指从印模中出脱以成型。
和州【和州:北齐天保六年(555)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卷四八引《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公库印香
沉香十两(细挫)檀香八两(细挫如棋子)生结香八两零陵香四两藿香叶四两(焙干)甘松四两(去土)草茅香【草茅香:所指不详,从下文来看,可能就是指茅香,但茅香本身也有不同所指,参见前“茅香”条解释,及茅香部分各种文献中所指的分析。】四两(去尘土)香附二两(色红者去黑皮)麻黄二两(去根细剉)甘草二两(粗者细剉)乳香缠【乳香缠:《陈氏香谱》无“缠”字。若依《香乘》,“乳香缠”指的是乳香缠末,即乳香的碎末。参见前“乳香缠末”条。】二两(头高秤【头高秤:三本皆作“高头秤”,误,依《陈氏香谱》应作“头高”,指称重量是秤头高抬,即比标记重量略多一些。】)龙脑七钱(生者尤妙)麝香七钱焰硝半两
右除脑、麝、乳、硝四味别研外,余十味皆焙干捣罗细末,盒子盛之,外以纸包裹,仍常置暖处,旋取烧之,切不可泄气阴湿此香。于帏帐中烧之悠扬,作篆熏衣亦妙。别一方与此味数分两皆同,惟脑麝焰硝各增一倍。草茅香须茅香【草茅香须茅香:三本作“草茅香须茅香”。《陈氏香谱》作“章草香须白茅香”,颇难解。前面香方中只有“草茅香”,此处应该还是“草茅香”。】乃佳,每香一两仍入制过甲香半钱。本太守冯公由义子宜行【本太守冯公由义子宜行:三本皆作“本太守冯公由义子宜行”,《陈氏香谱》作“本太守冯公义子宜”。本太守指本州(和州)太守(知州)。冯氏生平不详。】所传方也。
[4]和州:北齐天保六年(555)置,治所在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舆地纪胜》卷四八引《元和志》:“北齐以两国协和,故谓之和州。”辖境相当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县地。隋大业初改为历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复为和州。天宝初又改为历阳郡,乾元初复为和州。
[5]草茅香:所指不详,从下文来看,可能就是指茅香,但茅香本身也有不同所指,参见前“茅香”条解释,及茅香部分各种文献中所指的分析。
[6]乳香缠:《陈氏香谱》无“缠”字。若依《香乘》,“乳香缠”指的是乳香缠末,即乳香的碎末。参见前“乳香缠末”条。
[7]头高秤:三本皆作“高头秤”,误,依《陈氏香谱》应作“头高”,指称重量是秤头高抬,即比标记重量略多一些。
[8]草茅香须茅香:三本作“草茅香须茅香”。《陈氏香谱》作“章草香须白茅香”,颇难解。前面香方中只有“草茅香”,此处应该还是“草茅香”。
[9]本太守冯公由义子宜行:三本皆作“本太守冯公由义子宜行”,《陈氏香谱》作“本太守冯公义子宜”。本太守指本州(和州)太守(知州)。冯氏生平不详。
百刻印香
栈香一两【一两:《陈氏香谱》作“三两”。】檀香沉香黄熟香零陵香藿香茅香以上各二两土草香【土草香:此种称呼似乎仅见于此香方,所指不详。】半两(去土)盆硝【盆硝:芒硝的别名。见前“芒硝”条解释。】半两丁香半两制甲香七钱半(一本七分半)龙脑少许(细研作篆时旋入)
右为末,同烧如常法。
[10]一两:《陈氏香谱》作“三两”。
[11]土草香:此种称呼似乎仅见于此香方,所指不详。
[12]盆硝:芒硝的别名。见前“芒硝”条解释。
资善堂【资善堂:官学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置,为皇帝子孙读书处。有直讲、翊善等官,均由儒臣充任,主讲解经史,喻导德义。这里是资善堂日常用的印香香方。】印香
栈香三两黄熟香一两零陵香一两藿香叶一两沉香一两檀香一两白茅香花【白茅香花:《陈氏香谱》作“白茅花香”。这里所指不详,宋代所言白茅香一般指岩兰草(Andropogonmuricatus)。但一般称“白茅香花”指的还是茅香(Hierochloeodorata(L。)Beauv。)的白花,而不是白茅香的花。而若为“白茅花香”则可能指白茅(Imperatadrica(L。)Beauv。)的花。参见前“茅香”、“白茅香”、“白茅”条。】一两丁香半两甲香(制)三分龙脑香三钱麝香三分【《陈氏香谱》作“三钱”。】
右杵罗细末,用新瓦罐子盛之。昔张全真【张全真:张守(1084—1145),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人(今江苏常州)。北宋末南宋初大臣,建炎四年,拜参知政事。著有《毗陵集》。】参政【参政:官名。宋代参知政事官的简称,相当于宰相的副职。】传,张德远【张德远: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三本皆写作“张瑞远”,误。《陈氏香谱》作“张德远”。】丞相甚爱此香,每日一盘,篆烟不息。
[13]资善堂:官学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置,为皇帝子孙读书处。有直讲、翊善等官,均由儒臣充任,主讲解经史,喻导德义。这里是资善堂日常用的印香香方。
[14]白茅香花:《陈氏香谱》作“白茅花香”。这里所指不详,宋代所言白茅香一般指岩兰草(Andropogonmuricatus)。但一般称“白茅香花”指的还是茅香(Hierochloeodorata(L。)Beauv。)的白花,而不是白茅香的花。而若为“白茅花香”则可能指白茅(Imperatadrica(L。)Beauv。)的花。参见前“茅香”、“白茅香”、“白茅”条。
[15]《陈氏香谱》作“三钱”。
[16]张全真:张守(1084—1145),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人(今江苏常州)。北宋末南宋初大臣,建炎四年,拜参知政事。著有《毗陵集》。
[17]参政:官名。宋代参知政事官的简称,相当于宰相的副职。
[18]张德远:张浚(1097—1164),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三本皆写作“张瑞远”,误。《陈氏香谱》作“张德远”。
龙麝【龙麝:四库、汉和本作“龙麝”、无碍庵本作“龙涎”、《陈氏香谱》作“龙脑”。龙涎、麝香、龙脑三味在香方中皆未有体现,在下面的“又方”中,有龙脑、麝香二味,暂依汉和、四库本。】印香
檀香沉香茅香黄熟香藿香叶零陵以上各十两甲香七两半盆硝二两半丁香五两半栈香三十两(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