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香(第1页)
地理香
香山
广东德庆州【德庆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德庆府置,属肇庆府。治所即今广东德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德庆、封开二县地。】有香山【香山:在今广东德庆县北。香山产香草早有记载。《舆地纪胜·卷一〇一·德庆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吴录》云,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上多香草。(《一统志》)
[18]德庆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德庆府置,属肇庆府。治所即今广东德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德庆、封开二县地。
[19]香山:在今广东德庆县北。香山产香草早有记载。《舆地纪胜·卷一〇一·德庆府》:香山“即利人山,在端溪。《吴录》云,端溪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草”。
香水
香水在并州【并州: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处具体所指不详。古籍中较多指山西太原或阳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汉。】,其水香洁,浴之去病。吴故宫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俗说魏武帝陵中亦有泉,谓之香水。(《述异记》)
[20]并州: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有不同所指,此处具体所指不详。古籍中较多指山西太原或阳曲,南朝亦可指四川宣汉。
香溪
归州【归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归县(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天宝元年(742)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归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地。】有昭君村【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下有香溪。俗传因昭君【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后病逝于匈奴。】草木皆香。(《唐书》【查新旧唐书,未见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记录的正史应为《后汉书》。】)
明妃【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故称“明妃”。】,秭归人。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盥手,溪水尽香,今名香溪。(《下帷短牒》【《下帷短牒》:笔记,一卷,作者不详,收入于《说郛》卷三十一中。】)
[21]归州: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秭归县(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天宝元年(742)改为巴东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归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地。
[22]昭君村:在今湖北兴山县宝坪村。
[23]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后病逝于匈奴。
[24]查新旧唐书,未见此段文字。昭君故事最早记录的正史应为《后汉书》。
[25]明妃:即王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故称“明妃”。
[26]《下帷短牒》:笔记,一卷,作者不详,收入于《说郛》卷三十一中。
曹溪香
梁天监【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502—519)。】元年有僧智药【智药:三本皆作“知药”,依《曹溪大师别传》应作“智药”:】泛舶至韶州【韶州: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之西)。《元和志》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开皇十一年(591)废。唐贞观元年(627)复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之西)。天宝元年(742)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区。】曹溪【曹溪: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水口,闻其香,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水。遂开山立名宝林【宝林:就是后来的南华寺,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乃云:此去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今六祖南华【六祖南华: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见前“惠能”条。在这里六祖将禅宗光大。不过南华寺之名是从宋朝开始的。南华寺是“南宗禅法”的发源地,禅宗重要祖庭。】是也。(《五车韵瑞》【《五车韵瑞》:韵书,一百六十卷,资料繁杂,明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凌稚隆著。关于宝林寺缘起,较早见于唐代《曹溪大师别传》。】)
[27]天监: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502—519)。
[28]智药:三本皆作“知药”,依《曹溪大师别传》应作“智药”:
“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
[29]韶州: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韶关市南十里武水之西)。《元和志》卷34韶州:“取州北韶石为名。”开皇十一年(591)废。唐贞观元年(627)复改东衡州置,治所在曲江县(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一里武水之西)。天宝元年(742)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韶州。辖境相当今广东乳源、曲江、翁源以北地区。
[30]曹溪: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
[31]宝林:就是后来的南华寺,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
[32]六祖南华: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见前“惠能”条。在这里六祖将禅宗光大。不过南华寺之名是从宋朝开始的。南华寺是“南宗禅法”的发源地,禅宗重要祖庭。
[33]《五车韵瑞》:韵书,一百六十卷,资料繁杂,明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凌稚隆著。关于宝林寺缘起,较早见于唐代《曹溪大师别传》。
香井
卓文君【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之女。貌美,喜音乐。十七而寡。司马相如落魄归蜀,赴王孙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双双逃往成都。】闺中一井,文君手自汲则甘香,沐浴则滑泽鲜好;他人汲之则与常井等。(《采兰杂志》)
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井,不知何代所掘。
(《从征记》【《从征记》:南朝宋·伍缉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之书。伍缉之,刘宋时任奉朝请。著有《伍缉之集》,早佚。旧说《从征记》即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恐非是。此书早佚,《水经注》多有引述,亦常见于唐宋笔记之中。】)
[34]卓文君: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富商卓王孙之女。貌美,喜音乐。十七而寡。司马相如落魄归蜀,赴王孙宴,奏琴曲,卓文君知音,遂夜奔相如,双双逃往成都。
[35]《从征记》:南朝宋·伍缉之撰。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之书。伍缉之,刘宋时任奉朝请。著有《伍缉之集》,早佚。旧说《从征记》即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恐非是。此书早佚,《水经注》多有引述,亦常见于唐宋笔记之中。
浴汤泉异香
利州平痾镇【利州平痾镇:利州应为“和州”。历史上利州多指四川广元一带,但据《墨庄漫录》等书,此处温泉在褒禅山附近,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所谓“平痾”,说明此泉可以治病。据褒禅山不远的和县(古和州)自古就有香泉地名。且自晋经宋至明历代记述的文献诗文不少。《江南通志》十八卷:“香泉,在(和州)州北三十五里。其水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故名。有患疮疥者浴之,即愈,名平疴泉。梁昭明尝浴此,一名太子汤。”说明其“平痾”名字来由。南宋龚颐正《修汤泉浴院记》:“历阳之平疴由治平以易镇名。”此地宋代治平年间已有“平痾镇”之名。故此利州应为“和州”之误。此地今名香泉镇,属和县,距褒禅山直线距离20公里左右。】汤泉胜他处,云是朱砂汤,他则硫黄也。昔有两美人来浴,既去,异香馥郁,累日不散。【三本皆未属出处,言及香泉和平痾镇的文献甚多,与此较接近为《墨庄漫录》:“唯利州褒禅山相近,地名平痾镇,汤泉温温可探而不作火气,云是朱砂汤也。人传昔有两美人来浴,既去,异香郁郁,累日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