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野林(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天哪!”鼹鼠又惊又喜,他躺在雪地上,大声喊道,“鼠兄啊!你真是太了不起了!你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从我划伤小腿开始,你看到我腿上的伤口,那聪明的脑袋就知道它是被鞋底刮泥器弄伤的。然后,你的智慧指引着你,从刮泥器到擦脚垫,逐渐地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你简直太聪明了!你知道这扇门就在附近,只要在雪地里找到它就行了。这种神奇的事情,我原来只是在书本上读过,根本没有在生活中见到过。鼠兄啊,要是我有你这样聪明的脑袋,那我……”

“很显然你没有。”河鼠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鼹鼠,“看来,你是打算在雪地上过夜了吗?赶快起来,用你全身的力气去拉那个拉环,我来给咱们敲门!”[23]

河鼠举起木棒,咚咚咚地敲响了门。鼹鼠跳到拉环上,两条腿悬在空中,使劲儿一拉。他们立刻听见,在很远的地方,响起了一阵低沉的门铃声……

阅读赏析

渴望交朋友的鼹鼠在夏天时就想拜访獾,结果一等就等到了冬天。这天,他趁河鼠不注意,溜出门直奔野林。莽莽撞撞跑进野林后,才发现野林几百个洞里都藏着可怕的小动物,不过好在可怜的鼹鼠先是得到兔子的提示躲进洞里,又等来了善良又勇敢的河鼠。

作者将这篇“野林”冒险写得一波三折,充满惊险与温情,最后,又给了鼹鼠和河鼠以及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河鼠通过一点点蛛丝马迹找到了獾先生的家,并由此顺利引出万众期待的獾先生。

童话故事为什么总能吸引孩子甚至拥有童心的大人呢?不仅仅因为动物们可爱,他们的冒险故事惊险又浪漫,更因为里面包含着童心与爱,以及不输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完整结构。故事结构说起来复杂,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鼹鼠想要结识獾的需求或愿望;遇到困难;得到帮助;愿望实现。

阅读延伸

1。请你分析一下河鼠这个角色的成长性。

2。你认为鼹鼠独自进野林冒险的行为是否恰当?如果是你,在听了河鼠讲述野林非常可怕之后,还会偷偷一个人跑进野林吗?

[1]叙述读到这里,你会发现鼹鼠和河鼠是目前的主线人物。鼹鼠对河岸、野林以及外面的世界都很感兴趣,对许多小动物都保有好奇心,所以本章“野林”冒险的故事由他来串联起来。

[2]对话、伏笔为什么河鼠一再拒绝鼹鼠去拜访獾呢?原因有二,一是獾很害羞,不喜社交;二是獾住在野林里,河鼠有些害怕。既然作者反复铺垫了野林的危险性,而且本章标题就是“野林”,那么,鼹鼠和河鼠是一定要去野林探险了。这其实就是伏笔的写法。

[3]对话河鼠吞吞吐吐的,不愿承认自己胆小的样子很生动。

[4]比喻句、铺垫对蘑菇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中对景物的描写;将蘑菇比作鬼脸,是为鼹鼠充满惊险的冒险活动做铺垫。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

[5]叙述、铺垫这些小脸是谁的?气氛渐渐有点儿吓人,鼹鼠有些害怕了。

[6]动作描写作者很善于营造气氛。鼹鼠被吓到了,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危机如何解除?应该会有其他人物出来解围。

[7]心理描写、悬念这些哨声和脚步声究竟是哪些动物的?悬念还没有揭晓。

[8]场景转换场景就是一些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画面。鼹鼠躲在洞里暂时安全,河鼠在做什么?场景转换后,我们切换到河鼠的视角,看看河鼠发现鼹鼠失踪之后会做些什么。

[9]动作描写河鼠通过鼹鼠的足迹来辨别行踪,他十分聪明。

[10]叙述河鼠发现鼹鼠去了野林后,思考了几分钟,这并不是犹豫要不要去寻找他的朋友,而是思考该带什么工具去野林,这段叙述体现了河鼠性格沉稳、思虑周全,又讲义气。

[11]叙述此前的河鼠还很胆小,不敢来野林,现在,为了朋友,他在傍晚后勇敢地走进野林。人物在危机时刻的选择最能体现其真实的性格特征,所以,河鼠其实并不胆小。

[12]伏笔獾或者水獭会如何应对野林里的麻烦?又是一处伏笔。

[13]动作描写前面说过,在事件中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从发现鼹鼠离开洞穴,到带着工具深入野林并找到鼹鼠,河鼠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吞吞吐吐、有些胆小的河鼠了,他勇敢、严谨又体贴。这就是人物的成长性。如果故事的主角从开始出场到故事结束都一成不变,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故事。

[14]对话该处对话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增加了野林探险的难度,情节可谓一波三折。

[15]环境描写、比喻句此时的比喻句(将白雪比作温暖的毯子)与本章开头的比喻句(将蘑菇比作鬼脸)对比十分鲜明。虽然雪不利于分辨方向,但令人害怕的洞穴和水塘也都消失了。

[16]叙述、动作描写“你扶着我,我扶着你”,好朋友之间遇到困难就是要互相帮助。优秀的作家都善于创作事件让主角们处理特定困境,并借此来表达作品的主旨,比如,本书的主旨是友谊。

[17]叙述、对话作者为野林冒险增加了许多阻碍。别忘了,鼹鼠来野林是为了拜访獾,可他们现在连野林都走不出去。

[18]对话、动作描写鼹鼠这一天是真的不容易,所以此时的他什么都不管了。但河鼠不一样,他要带鼹鼠回家,不放过一点儿有用的线索。

[19]对话河鼠说得没错,鼹鼠真是个木头脑袋。你猜到鞋底刮泥器有什么用吗?

[20]对话、悬念鼹鼠和河鼠的对话,既反映了两人此时的状态和性格特征,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到底是谁的擦脚垫?

[21]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虽然鼹鼠不相信河鼠的话,但还是卖力地帮忙,这就是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我可以不认同你的话,但我愿意帮忙。

[22]叙述从鼹鼠开始探险到遇险受伤得河鼠所救,两只小动物最终还是幸运地找到了獾的家。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人惊喜不已。

[23]对话河鼠毫不客气地打断了鼹鼠的赞美,还有正经事儿要办呢,既没有好大喜功,言语中又充满了幽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