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2页)
[32]两幕以上的歌舞伎称为续狂言,只有一幕的则称为离狂言。
[33]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向观众打招呼。
[34]中村传九郎(1662─1713)。歌舞伎采世袭制,本处都以初代为代表。
[35]中村七三郎(1662─1708)。
[36]永岛矶右卫门(生卒年不详),以《胜哄誉曾我》一剧红极一时。
[37]宫岛传吉(生卒年不详),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演员。
[38]藤田所三郎(生卒年不详),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演员,擅长滑稽的反派角色。
[39]山中平九郎(生卒年不详),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演员。
[40]松元小四郎(1674─1730),初代松元幸四郎。
[41]富泽半三郎(生卒年不详),在传九郎的引荐之下,演出传九郎擅长的角色朝比奈,因而大受好评。
[42]小川善五郎(1682─1737),以扮演男性角色闻名。
[43]早川传五郎(1670─1719),擅长扮演恶徒。
[44]泽村宗十郎(1675─1734),以扮演男性角色闻名。
[45]大谷广治(1696─1747)。
[46]将后方布景往后九十度倾角,露出的底部为下一场的背景,是一种快速换景的方式。
[47]四世团十郎(1711─1778),第四代市川团十郎,五粒为别号,以下同。
[48]三世团藏(1719─1772),第三代市川团藏。
[49]元祖歌右卫门(1714─1791),初代中村歌右卫门。
[50]元祖中村仲藏(1736─1790),初代中村仲藏。
[51]歌舞伎武打戏的代表场景。
[52]在已染色的布料上,以印花方式局部消去图案,使该处呈现白色的手法。
[53]位于舞台左侧,贯穿观众席的通道,供演员进退场使用,也是延伸的舞台。
[54]挂在花道出入口的布幕。
[55]日本男性的传统服饰。
[56]岩井半四郎(1747─1800),第四代岩井半四郎,建立江户时代的女形基础。
[57]舞蹈剧。
[58]制作扇面的纸张。
[59]七福神中的大黑天戴的帽子款式。
[60]1770年。
[61]1778年。
[62]1780年。
[63]娼妓。
[64]市川纯藏(1764─1838),第五代松元幸四郎首次登台时使用的名称。
[65]一笔斋文调(生卒年不详),江户中期的浮世绘师,擅长写实的役者绘及美人画。
[66]歌舞伎的男性角色。
[67]企图谋反或盗贼等反派大头目。
[68]濑川菊之丞(1741─1773),第二代濑川菊之丞。
[69]中村松江(1742─1786),初代中村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