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耕种和收获(第2页)
我挖来许多泥土,用水把它们搅拌成黏稠状,接着就像玩过家家一样,捏出了一些泥碗和泥盆。然后,我点起火堆,将它们放到火上面去烤。泥碗和泥盆很快被烧硬了。我把它们取出来,放凉了以后就可以用了。另外,我还顺便烧了一个泥锅。这样,我就可以用它煮一些肉汤喝了。我把这些好不容易才做成的器皿装在一个用藤条编成的箩筐里,还用稻草和麦秸把周围的空隙填满。这样,它们就不会受潮,也不容易破裂了。
接下来,我又找来一块粗壮的木头,在中间挖了一个凹坑,将它当作打磨粮食的工具。我还需要一个筛子来筛面粉,没有它可没法做出面包来。我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物品。有一天,我忽然记起来,在那些水手的衣服里,似乎还有几条围巾。我把它们翻出来,做成了筛子。我还完成了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做烤炉。我用黏土烧制了两个大陶盆,里面贴上我自己做的方砖,烤炉就成功了。[10]
这些事情差不多花费了我一年的时间,不过,它们是值得的。当我在下一个收获季节收割了谷物以后,我取出了一部分谷物,开始做面包了。我花了好多时间,才将大麦磨成了面粉。然后,我在烤炉里面生了一堆火,把小块的木柴放进去。当木柴变成木炭的时候,我把它们取出来,铺在烤炉上面。等烤炉变得滚烫了,我去掉木炭,把用水和好的面团放到烤炉上面,拿来一个泥盆盖住它,又在盆子上面和烤炉外面铺满了热炭。过了一段时间,香喷喷的面包就做好了。它们的味道,根本不比那些面包师傅在面包炉里烤出来的面包差。[11]
接下来,我又研究出了怎样制作各种糕点和布丁。毫不谦虚地说,通过这些练习,我已经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面包大师傅。制作这些美味的食物,让我在荒岛上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赏析
鲁滨孙已经逐渐适应了一个人的孤岛生活。他对这座小岛越来越了解,在了解它的自然规律并懂得如何应对后,他开始种起了庄稼。看着禾苗一点点长大,鲁滨孙很高兴,可是岛上的其他小动物们也惦记上了渐渐长大的秧苗,于是鲁滨孙开始和偷吃庄稼的小动物们斗智斗勇。
经过一轮轮严防死守后,鲁滨孙终于收获了大麦和谷物,随后开始为烤面包作各种各样的准备。当看到鲁滨孙终于吃到香喷喷的面包后,读者也仿佛闻到了面包的香气。作家笛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仿佛无坚不摧的鲁滨孙,他让我们相信人类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延伸阅读
1。鲁滨孙是根据什么来区分旱季和雨季的?
2。鲁滨孙在荒岛上种庄稼、烤面包的过程给了你哪些思考和启发?
3。试想一下,流落荒岛需要哪些必备技能?
[1]悬念为了掌握雨季和旱季的出现规律,鲁滨孙付出了什么代价?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用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叙事节奏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本书作家笛福显然深谙“一波三折”之道。一个人,一片荒岛,也能写出连续不断的曲折情节,令人忍不住赞叹。
[3]悬念什么帮助?这又是一个悬念。在看似平淡的荒岛生活里如何注入新鲜有趣的情节?我们且看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4]心理活动这真是意外的惊喜。繁茂的枝叶相互缠绕,将鲁滨孙的小屋自然而然地掩护其中。真是一个巧妙的安排。
[5]细节描写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树木的枝条不合适就寻找更合适的材料。编织箩筐的细节描写,再次突出了鲁滨孙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
[6]叙述、前后照应这就是鲁滨孙,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要愿意吃苦,并坚持不懈,我总有一天会成为能工巧匠”。
[7]悬念庄稼地遇到很多新的敌人?它们都是谁?鲁滨孙要如何应对?他能保住自己的庄稼吗?读者迫不及待要继续往下阅读。
[8]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流畅的叙事和巧妙合理的情节安排,顺势写出了鲁滨孙气愤的一枪(动作描写)和难过的心情(心理描写),可谓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9]承上启下画线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更想要强调的是作者给鲁滨孙不停制造难度的写法。作者赋予主人公的任务难度越大,故事的观赏性就越强;而读者希望主人公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样角色就始终保持吸引力,所以,哪怕只有鲁滨孙一个人,我们也成功被人物和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10]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让鲁滨孙成功制造了多个烤面包的工具,看着看着,我们对鲁滨孙即将烤出面包的情节期待不已,甚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种沉浸式阅读体验是十分难得的,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11]对比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鲁滨孙终于烤出了香喷喷的面包,它凝结了主人公太多心血和劳作,味道自然比面包房师父做得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