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赋茶谁最先厥传惟杜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赋茶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茶史上,正是《荈赋》

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

茶叶的生长环境、

秋茶的采摘情况、

烹茶时水跟茶器的选择、

品茗鉴赏的全部过程。

从战国、秦到汉魏六朝,茶从药食同用发展到民间普遍的茗饮与食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在下葬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68年的辛追墓中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装的黑米状的小颗粒。研究确认,黑米状的小颗粒是茶,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简,意为“一箱茶”。西汉宣帝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在四川资阳人王褒写的《僮约》中,茶已经变成市场上的商品了。《僮约》中已经出现了“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字样。“武阳买茶”的意思是说王褒让家里的用人赶到邻县的武阳就是现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地区去买茶叶。“烹茶尽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是说烹茶待客的时候需要洗干净所有的器皿,另一角度是说烹茶的时候要器具齐全。无论哪种解释,都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器具来专门侍弄茶叶了。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里记录了十几味中药:“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诧就是茶,这是我国在汉代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的文字记录。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东汉华佗在《食论》里说:“苦荼久食,益意思。”西晋孙楚《出歌》说:“姜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有一本代表作《日知录》,他把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日知录》里记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亦说:“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综上可见,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辞源》释巴蜀:“巴郡和蜀郡的合称。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全境。”巴蜀地区当时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中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生产逐渐从巴蜀地区向全国传播,尤其是向东、南传播日益显著起来。其后长江中游、中原地区逐渐取巴蜀在中国茶文化的地位而代之,这从成书不晚于东汉时期的《桐君录》、西晋时期的《荆州土记》均可得到佐证。《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荆州土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及至唐代陆羽著《茶经》时,茶业产区已经广泛分布到了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浙江、江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广西等众多地区。

汉代饮器玉、漆、铜材质耳杯

从文献记载上看,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早出现的茶类。文献上最早明确记载茶叶的蒸青制法是在唐代出现的。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成书于713—741)写道:“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茶,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蒸青绿茶制法的记录。陆羽《茶经·三之造》(780年)也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所以在唐之前的干茶或饼茶基本都属于白茶,而无蒸青绿茶。另外有一种说法,在秦汉以前的巴蜀地区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炒青或蒸青绿茶。只能说,这些工艺可能确实在上述区域出现了,但由于地理闭塞或其他原因未能传而广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看到有关于此的任何确凿的文字记录。

西周祭祀青铜器一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远在周朝,政府就有分管茶叶的官员了。当时的茶叶主要是作为祭祀使用,可见,那时候祭祀用的东西随时要取,随时要用,那么它必定是晾晒干的东西,如果不是干叶,必然不能随时取用。实际那个时候的茶就是不揉不炒,自然晾晒而干,已经似于现在的白茶了。《僮约》中所记“武阳买茶”,指的也是自然晒干的茶叶,不可能是鲜叶。茶叶能集中到市场去卖,一定得晒干才行,否则就会腐烂。武阳卖的茶应该类似白茶。

《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张揖撰。《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说明那时不单有散茶,还有用米汤掺和着茶叶一起做成的饼茶。喝时要把茶饼炙烤一下,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冲入开水,再加上葱、姜等调料一起饮用。为什么要“成以米膏出之”呢?这就说明了那时候的茶,肯定不是蒸青的,它就是晒干的茶。如果是蒸青的茶,经过热气熏蒸,茶叶中必然流出茶汁,果胶之类的黏性东西也会部分分离出来,这样就可以把茶搞成团状或者饼状了。而这里说“成以米膏出之”,通俗地讲,是当时的人们把米膏当成了糨糊,把这些晒干的茶叶粘在了一起,所以这些茶必然是晒干的白茶。

“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的吃茶风俗至今在个别地区仍然保留着,比如云贵那边少数民族的油茶、烤茶、竹筒茶,湖南安化的擂茶。做安化擂茶,要选用当地茶叶,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花生、芝麻、食盐、生姜等食料放进陶钵里,接着用茶树粗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加少量水研碎,磨成泥状后倒进茶钵里用开水冲调成汤,再分别舀进大碗,其后将炒熟了的米、绿豆投入碗内食用。

湖南安化洞市老街的擂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事渐渐为豪门所青睐、文人所歌咏,同时带动了饮茶习俗的传播并使其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录了一个孙皓赐茶代酒的故事,“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见,“以茶代酒”的饮器共用场景出现在了豪门的宴饮之上。

晋代对茶的记录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两个首现,其一是张载的诗《登成都白菟楼》中首现赞茶文字,其二为杜育写就的我国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荈赋》。张载,西晋中书侍郎,以文学著称,有《登成都白菟楼》一诗传世。《晋书》记载:“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公元280年,张载去探望在成都做蜀郡太守的父亲,省亲期间,他游走于成都,对那里的市井风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白菟楼又称“张仪楼”,为秦时张仪所建。诗词描写了白菟楼的雄伟气势跟当时成都商业的繁荣、物品的丰富,特别赞美了四川的香茶,这是中国文学赞茶诗句的首现。诗中写道:“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茶园采摘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指《周礼》的“六饮”,是供周天子食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醫、酏。九区即九州,在晋代指当时全国区划分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国。在张载的笔下,茶水的味美冠于周天子的六饮,茶水的芬芳流播九州。这就反映出当时作为饮料的茶已经为人们所日用且向四方传播。

西晋末年,杜育所作《荈赋》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描述茶的诗赋作品,全文如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