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茶席贴心设计(第2页)
茶席的简,并不意味着茶器愈少愈好。少与简,削减到本质,以不影响到茶席的韵味和茶席的表达为佳。故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茶席的简洁朴素,是理性的删繁就简,是繁杂之后的疏朗,是绚烂后的平淡,更是虚空之后对茶的真正接纳。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茶席的设计,要做到极简又耐玩味,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懈的坚持和深入的学习,它是在深厚的美学素养上盛开的花,也是在技巧纯熟之后的“为道日损”里结出的果。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茶席的发端和渊源,从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中,能够看出些端倪,当“舍中有客”时,就要“烹荼尽具”。从西晋杜育《荈赋》的“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到之后唐代陆羽《茶经》的广泛传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以至当今,由于茶席的存在,始终使日常的饮茶生活艺术化着,也在不断地艺术生活化,散发出隽永的审美情趣与文化韵味。但是,随着品茶方式的不断变化、茶类的革新、茶器的演化、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地域的不同等,茶席的发展和审美,也在不断地古为今用,不断地推陈出新。
五代邢窑白釉风炉、茶釜,河北唐县出土。
反观中国的饮茶史,也是一个不断地删繁就简、剔除欲念、关注健康、渐次回归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的历程。当代茶席,是泡茶和品茶行为与当下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符合传统、贴近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美的行为方式与仪轨。因此,茶席的设计,既不能脱离传统,也必须符合现代人的行为规律。借由茶与茶席,营造日常的居家生活之美,使自己的生活诗意化着,力求“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以此抵御世事的纷扰,抗拒世俗的无聊。
明代仇英《临宋人画册》。
茶席的与古为新,首先要解决好茶席的座次礼仪,这也是茶会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来界定茶席上主宾的位置?如何安排好主宾和辅宾的座次呢?据贵为儒家五经之一的《礼记》记载:主宾,也就是最尊贵的客人,要坐于西北的位置,主人要坐在东南的位置上。这是因为古代的宴会礼仪,座次之礼要遵守天地四时之象,以成宾主义气温厚之仁德。从自然界的气候条件来看,天地的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所以古人认为:西北方向,代表的是尊严之气。而东南方向,代表的是温暖宽厚之气。这就是在传统礼仪中,把主宾安排在西北位置的主要原因。主人待人以仁,热情周到,故坐于东南方向。
当今酒宴的座次安排,假如是在坐北朝南的正屋,主人要坐在室内的正北方向,面朝南方,主宾则落座在酒宴的西北方,即主人的右手一侧,这是符合传统的礼仪要求的。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右侧,既便于主人为主宾敬酒、让菜,又能方便贴心的近距离交流等。主宾位于主人的右侧,这与大多数人的右手比左手灵活、右手使用较多等因素有关。从中也能看出,传统礼仪的形成规律,根本上还是受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制约的。
今天的茶席,宾主应该如何安排才会更合理呢?个人认为:对大多数的席主而言,主宾应安排在席主的对面、且在右手侧最方便分茶的第一个位置为恰当(以左手茶席为例)。因为,主宾落座的这个位置,不仅是席主右手可以顺手分茶的第一个位置,也是最方便敬茶的位置,而且在品茶的过程中,宾主双方在此位置的眼神和言语交流,最为亲近自然。
茶席器具的发展与革新,例如:在唐代之前,根据考古成果证实,最早可以确认的茶器为陶制的缶,即陆羽《茶经》记载的“以汤沃焉”的痷茶用具。这种小口大肚的陶器,在当时既可作为茶器,又是酒器和食具,一直延续到西汉也没有专门的茶器出现,基本是喝茶、喝酒、吃饭三者混合共用的器皿,三者之间并没有太过严格的区分和界限。待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形制完备、配套齐全的专用茶器,才得以确立和发展完善。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代的瀹茶,随着饮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饮茶方式的鼎新,从而引起了茶器从器型、釉水、色泽、材质、审美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独家设计的藕荷色盖碗,细腻雅致。
茶器釉水如玉、温润以泽的美学标准,始终没有改变过。
当今的茶类比过去更为丰富,茶汤的变化亦是缤纷多彩。单以茶杯的釉色而言,从唐代的“青则益茶”,到宋代的“盏色贵青黑”,发展到明代以降的“盏以雪白色为上”。明代屠隆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一语道出了茶器釉色对茶与茶汤色泽的本质表达和实用标准。茶器也开始“以小为佳”。其实,自唐代中期以后,以小为美,已逐渐成为美学趣味的主流。于小处见精微、见神采、见雅致,最能代表明代以降文人的审美与情趣。尽管茶席、茶器、茶汤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不停地在变,但是,茶与茶器温润如玉、温润以泽的美学标准,却始终没有改变过,深刻地体现着茶与茶席美学的古为今用和文化传承。
左手茶席,右手出汤
由左手完成注水的茶席,以下简称为左手席。左手席,是指用左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动作;由右手完成出汤后,右手持匀杯,先从界定的主宾位置(一般在身体中线的右侧),由左向右酌分茶汤(茶汤,以下简称汤)。当从辅宾位置由右向左分汤时,要提前在身体中线的前方,把匀杯由右手手持,交错换手到左手手持。匀杯换手动作完成后,改由左手,由右向左依次分汤。当左手分汤完毕,再由左手把匀杯交换到右手,由右手把匀杯再次放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分汤过程,要一气呵成,动作尽量轻柔优美,宛转玲珑。简单地讲:由左手手持煮水器,向泡茶器内完成的泡茶注水动作,这个茶席,称之为左手席。反之,由右手手持煮水器,完成的泡茶注水动作,就是右手席。左手席和右手席的命名原则,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语言表述的方便及由个人的表达习惯而定,并非一成而不可变。即以哪(左或右)只手为主,来完成的向泡茶器内的注水动作,这个席就是左或右手席。
左手席的设计原则:首先,左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动作。因煮水器较重,大部分人的右手又比较灵活,在左手完成注水动作之后,为了保证身体的均衡和体力的合理分配,本着保护左右肩关节的健康,泡茶器的出汤和匀杯的分茶,就需要全部依靠右手来完成。其次,泡茶出汤、分茶至茶杯的运行轨迹,既不允许越过身体的中线,也最好不要出现任何动作的交叉,且泡茶、分茶的路线,更不允许双臂及手腕跨越茶席上的任何器具。这都是基于健康泡茶和器具安全的要求而定。
左手席的设计原则,决定了茶席上匀杯的最佳摆放位置,是在与泡茶器呈45度角的右外上侧。在分茶、左右手交替、匀杯换手的过程中,左右手的分茶轨迹,应该是舒适自然的圆弧线,节奏舒缓,似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些行茶的奥秘,与太极拳的云手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泡茶、分茶,既有利于维护两臂关节、肌肉、筋脉的健康,改善微循环,舒展松弛,不易疲劳,又能气沉丹田,积聚能量,有利于茶汤滋味和能量的改善。
匀杯在左右手里的旋转换手,流畅圆润,暗合了道家太极图的意象,深具阴阳变化的自然而然之妙。茶席上的任何器物,都是富有生命的,为之注入情感和心血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会使茶席充满关怀与美好。从美学上来分析行茶的轨迹,直线作为一种非常单纯的元素,缺少装饰性,虽然干练简洁,但从视觉上审视,会显得过于直接和单薄,缺乏饱满度与灵动感。如果说直线诉诸的是理性,那么曲线诉诸的就是感性。泡茶与品茗,本是“得与幽人言”,是偏于感性的闲情逸事,因此,弧线分茶的运动轨迹,要比直线轻快、舒缓、柔美很多。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微表达,容易形成视觉的多样性,势必会影响到品茶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也能彰显出席主的温婉可人、审美修养。
在左手席上,由于席主是先用右手分茶,因此,主宾应安坐在席主对面的右手侧,并且是最先开始分茶的位置。辅宾宜安排在席主对面的左手侧,在匀杯由右手更换到左手后、最先开始分茶的位置。左手席的插花清供,一般会安置于茶席的左侧。为保证茶席布局的均衡之美,体积稍大的滓方,便会放置在茶席右侧的合理位置,以干扰不到分茶的轨迹为宜。
右手茶席,异曲同工
利用右手注水泡茶的茶席,简称右手席。右手席,是指右手手持煮水器,完成注水,由左手分汤后,左手持匀杯,先从主宾位开始,由右向左分茶。其后在身体中线前,两手相错换手匀杯后,再用右手持匀杯,由左向右分茶的茶席。
右手席针对的是左手活动比较精准、比较灵活的少数人群。右手持煮水器,左手泡茶分汤,以体现左、右手分工的协调平衡。右手席的主宾位置,可以安排在席主最先开始分茶的左前方。若是兼顾到大多数人的传统习惯和社交礼仪感受,对主宾的安排,也可与左手席雷同。此时的分茶顺序,可以先分左侧,也可以在换手后先分右侧,届时视具体情况灵活应变。
从茶席设计的安排可以看出,特殊状况下的主宾和辅宾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灵活应对的。主宾和辅宾位置的确定,还是要依据席主的分茶习惯来确定,哪个位置最利于照顾好主宾,哪个位置能最方便地分出第一杯茶,那个位置便可以确定为是主宾的落座位置。辅宾的位置,始终与主宾的位置相邻。
右手席的插花清供,最佳的位置应是在茶席的右侧。茶则一般会放置在茶荷的外侧,这点和左手席的设计基本一样。
无论是左手席,还是右手席,完成冲泡和分茶的每一个动作,需要干净利索,落落大方,不允许有过多的修饰华而不实,并且任何一个动作行为,不允许跨越茶席上的任何一件茶器,这也是检验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茶席的唯一标准。如此,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茶席上的每一件茶器,能够使席主平心静气地泡茶、分茶,也不必担忧偶因动作幅度过大,会碰翻茶器而胆战心惊,从而变得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又可使行茶轨迹有去有来、协调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