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小儿发热看中医如何辨证(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

(3)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4)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的40%以上。

次症:

(1)可兼有精神不振;

(2)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

(3)或喜揉眉擦眼;

(4)或吮指磨牙等;

(5)舌脉:舌苔腻,脉细滑。

总之,小儿疳积发热现在临床已很少见,只作一种发热来介绍,家长们作为一个了解,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三、生理性发热的原因与应对

还有一种发热,可能现在的父母连听都没听说过,就是变蒸热。这是一种生理性发热,是每个孩子在婴儿时期要经历的一种生理性发热。由于现代医学没有这个概念,这种生理性发热也不需要治疗,所以,无论是西医学的教科书还是现代中医学的教科书,都没有这个说法。

但是,在中医古籍中,特别是关于小儿疾病的中医古籍,对变蒸热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和解释。这对初为人母人父的宝妈宝爸们,应该有一定的帮助。知道宝宝在发育期有一种生理性发热,可以减少年轻父母因为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紧张。

婴儿期的变蒸热:

变蒸者,日异而月不同;

曰变者,变易也;曰蒸者,发热也;

变蒸非病也,乃儿生长之次第也。

宝宝在一岁之内都会出现四肢发热的现象,很有可能不是生病。这是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太快造成的,是生理性发热,古人称变蒸热。变蒸热无须用药,无须退热,自己会好。有的孩子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发热不吃奶,上嘴唇还长出像鱼眼睛的白泡,古人称其为变蒸珠子。这也不是生病,都是婴儿在快速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身体反应,也不必用药,一般孩子会有一些微汗,等过一周或半个月就会好的。

中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小儿自诞生之后的一年期间,即婴儿期,其生长发育有一个特殊时期,就是由于生长发育太快而出现的一种非病态的发热现象,即所谓“有变蒸之热”。早在东汉,中国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中就提到变蒸:“凡孩子自生,但任阴阳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变蒸,此骨节长来四肢发热……”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变蒸候》中也有论述:“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且发现婴儿期的这种变化与脏器发育的次第密切相关,明朝万全在《幼科发挥·变蒸》中专门指出:“变蒸非病也,乃儿生长之次第也。”这种次第符合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的相生关系。

所以,变蒸是一种生理现象,以“微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约32日发生一次,在婴幼儿576日以内均可以见到,是一种客观存在。变蒸周期以32日为期,一种解释认为,人有五脏六腑,易有六十四卦。易卦有阴阳,脏腑亦有阴阳,脏属阴以配三十二阴卦,腑属阳以配三十二阳卦。五脏六腑合心包以应十二经,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以变蒸一期凡三百八十四日合十二变,以应六十四卦爻之数。

宋朝钱乙借用人体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解释了为什么32日为一周期。他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说:“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钱乙的观点在后世被医家大量重复述引,为解释周期机理最为广泛的说法。

变蒸之十二变

一变:32天1个月,生肾生志:生足少阴肾癸水,肾之精也。

二变:64天2个月,生**:生足太阳**壬水。而肾与**一脏一腑之气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所以婴儿2个月后开始认人。

三变:96天3个月,生心生喜:生手少阴心丁火。

四变:128天4。6个月,生小肠: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为神,此后能嬉笑矣。

五变:160天5。7个月,生肝生哭:生足厥阴肝乙木。

六变:192天6。9个月,生胆:生足少阳胆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

七变:224天8个月,生肺生声:生手太阴肺辛金。

八变:256天9。1个月,生大肠: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太阳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

九变:288天10。3个月,生脾生智:生足太阴脾己土。

十变:320天11。4个月,生胃: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

十一变:352天12个月,生手厥阴心包络。

十二变:384天13个月,生手少阳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

变蒸已足,形神俱全矣。正如蚕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

婴儿凡经十二变,筋骨手足渐坚,知觉运动渐发,终为壮其筋骨、长其精神、生其意志。故变蒸所生者,五脏之知觉运动也。生后六十日瞳人就而能识母,二百一十日筋骨成而能坐,三百日掌骨成而能匍匐,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一岁期焉。齿生发长,神志有异于前也。故曰:齿者肾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

对于变蒸热,古代医家早已形成了一套诊断体系,多以魏晋隋唐时期的四症作辨识,即耳朵屁股冷、“变蒸珠子”、目睛颜色的变化和“脉乱”,出现这些症状即可诊断为“变蒸”。对于变蒸热,古代医家都不主张用药治疗,也不用灸刺,只需要静静地等待,默默地守护,让宝宝自然平安度过。婴儿如果不能顺利变蒸,或者变蒸时用药过度,会对小儿形体发育、脏器功能发育和神志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如若变蒸兼夹病邪,需要辨证,才能对症治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