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诊小儿病 察其色(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正常的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富有光泽

不正常脸色:

白色:苍白、煞白、惨白

黄色:蜡黄、焦黄、暗黄

红色:通红、潮红、暗红

黑色:枯萎、憔悴

青色:铁青、锈色

儿科又称哑科,四诊之中,至少有两诊“问”与“切”无从着手,唯有望面色最为有效和快捷。无论大人小孩,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颜面,而五脏六腑之神气皆可见于面色,因“五色者气之华也”,所以,学会看脸色、望面色可以帮助宝妈宝爸们预知自家宝宝是否健康。

作为“哑科”的儿科,望色诊病显得尤为重要。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证候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居四诊之首。

正常生理状态下,小儿面部颜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富有光泽。随着年龄、喂养、冷暖和疾病等的影响,孩子的脸色会出现各种变化,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小儿的面色可能会出现青、赤、黄等变化。高明的大夫可以通过望小儿面色获知病在何脏,即望色诊病。这是因为面部作为心之外华,由脏腑精气所荣,其颜色变化当然可以提示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在家长不能准确地描述症状体征时,望诊则是不可或缺的。

小儿最常见的病理性的面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但在一定的生理情况下,小儿也会出现病色,此时,需要医生对小儿面色进行鉴别,得出正确的诊断。当宝宝被热邪入侵时,引起一系列的发热症状,面部一般表现为赤色;当宝宝被寒邪入侵时,则会引起恶寒等症状,面色表现为白色。

小儿之病,先从面部气色观之。如,面青主惊风之证、面赤主火热,面黄主伤脾伤食、面白主虚寒、面黑主痛,多是恶候。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其证轻;浊晦为久病,其证重。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解释了为什么“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是因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

并进一步说明了从哪里看“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九窍、五体、五志、五部、五色以及五官等与五脏都有紧密联系,即所谓:五色、五官、五部应五脏。

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

五官者: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官之为言司也,所以闻五臭、别五色、受五谷、知五味、听五音,乃五脏之气。

五部者: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左腮属肝,右腮属肺。

1。看明堂

鼻子,在中医中又叫明堂,正中的鼻梁线是我们脸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古有明堂之称。健康人的鼻子应该是明亮、润泽和含蓄的,不健康的鼻子可能一年四季“清水长流”。

鼻为五官之一,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经络与之贯通。若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在鼻部有所反映。注意观察宝宝的鼻梁及其周围的气色,可能会提前知道宝宝哪里不舒服。比如宝宝鼻尖发青或鼻梁周围发青发黑,都在提示可能肚子痛,而且是受凉以后的那种肚子痛。此时,宝妈们就应该好好回忆一下,是不是没给宝宝穿暖和,或者宝宝小肚子不经意暴露在外受凉了,甚至受了冻。另外,如果宝宝鼻梁周围发红,可能是发烧的前兆,至少提示宝宝体内有热。

中医最重视鼻子的气色。《黄帝内经·灵枢》有“五色独决于明堂乎”,说的是“五脏之气见于色,而分别于明堂”。所以“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审察明堂,就是看鼻梁周围的色泽判断五脏病情。若能“复辨明五脏之气:见色于明堂、见脉于气口,察其色、切其脉,以知病之间甚。”比如说,“明堂润泽以清”,说明宝宝精气充盛,五脏健康。鼻梁周围如果青黑说明有痛,如果黄赤说明有热,如果发白说明有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

鼻为肺之外窍,气息出入门户,主嗅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盛,则鼻色润泽。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意思是说,内脏有病变时,其脏腑之病色必然显露于外,通过观察鼻部色泽的变化,就可以测知哪个器官有病了。在中医小儿诊断中,望鼻色与诊寸口脉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现代经临床研究发现,患有肝炎、肺结核、阑尾炎等疾病的患者,在应用皮肤电阻测查仪探测时,其鼻部与脏器相应区域内,如肺点、肝点、大肠点的电位值明显增高,尤其在肝炎时,鼻部的阳性反应率可达90%以上[1]。

2。看眼色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黄帝内经·灵枢》就有记载:“目之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目与全身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气之华也。”就是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输注于眼睛,所以人的眼睛才能明润光泽,传神达意。《黄帝内经》对眼神与面色的描述至今无人超越。

凡色泽明润含蓄,为脏腑精气充足;色泽枯槁晦暗,为脏腑精气衰败。所以说,上工观五色于目,知色之散复,即知病之散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