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捋一捋发烧案例中用对了哪些中成药(第2页)
主治: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治疗。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方解:君药金银花可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臣药黄芩长于清肺热,连翘长于清心火、散上焦之热。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在风温肺热、喉痹、乳蛾、风热感冒时候的发热咽痛等热证,或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发热。
双黄连方剂由《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精简化裁而来,最早由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于1989年研发成功,并在1992年获得第一个制剂双黄连注射液的专利授权。
迄今,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双黄连”,有百余个品种,涉及注射液、口服液、片剂、合剂、栓剂、粉针剂、气雾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糖浆、颗粒、含片、泡腾片、咀嚼片、滴眼液等多种剂型。不管哪种剂型,都是用现代工艺将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提取精制后加工成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双黄连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退热的功效。因双黄连的三种组分金银花、黄芩、连翘均为纯寒之品,其寒凉之性对各种炎症引起的发热有超强清热之力,包括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和发热。所以我个人认为,双黄连的体内抗病毒作用并非直接抑制病毒活性,而是通过消除病毒感染造成的炎症状态,给机体以时间,让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灭病毒,只是间接起到抗病毒的效用。正因为双黄连性味寒凉,才起清热解毒之效,才有消炎抗炎之功。也因为双黄连性味寒凉,脾胃虚寒的小孩用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建议不可自行用药。
虽然口服剂型双黄连的不适反应比较轻微,停药就能缓解,但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层出不穷了。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损害,特别是呼吸系统的损害。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首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009年,因双黄连注射液先后在安徽、云南、江苏三省引起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暂停销售和使用某药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其后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剂中的辅型剂带入的问题,而非中药本身的问题。
即便如此,我也特别强调,是药三分毒,切勿随意用!非用不可时,一定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
实际上,无论人体被病毒感染,被细菌感染,被真菌感染,还是被其他任何致病菌感染,无论治疗用西药还是中药,最终战胜疾病、治愈人体的都不是药物,而是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药物只是帮助机体扫清病理垃圾,最终完成修复的还是机体自身。
双黄连作为中成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只有通过中医的辨证才能用对药。用对药与否,体现在帮正忙还是帮倒忙。药没有用对,病就治不好,等于帮倒忙。只有用对药,才能治好病!要想用对药,必须辨对证,归根结底必须有中医理论做指导。
中医认为,双黄连口服液药性寒凉,有清热作用,并无疏风解表功效,只适用于单纯的热证。虽然可以配合疏风解表药治疗风热感冒,但绝不可认为双黄连有疏风解表的作用。双黄连说明书上的主治说明有“疏风解表”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所以,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不能只用双黄连,必须配合疏风解表药一起用。
4。小儿退热口服液
应用:案例四
功效:疏风解表,解毒利咽。
主治:小儿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以及温热病、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或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组成: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淡竹叶、地龙、重楼、柴胡、白薇等。
方解:黄芩味苦无气,泻火于中;连翘味薄气薄,清热于上;连翘去诸经之客热;黄芩泻五脏之游火;柴胡升清阳之气、解不表不里之风;金银花长于化毒,解热毒于瘀壅之中;栀子味苦入心、性寒胜热,泻上下之火,导湿热由小便出,水道药也,善泄肝肾相火、祛胸中郁热;淡竹叶淡渗湿、白薇辛散;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小儿退热口服液中的12味中药,由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化裁而来,去原方中的大黄、芒硝、薄荷、甘草,保留黄芩、栀子、连翘,加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牡丹皮、淡竹叶清热解毒药,重用清热药,辅以地龙、重楼、柴胡和白薇,以活血升清。可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引起的高热,伴目赤、咽喉肿痛、痄腮、喉痹等实热症,但解表力弱,且无祛风药,必须配合解表疏风药才能治愈感冒。
这就是为什么案例四用此药后能退热,但不能治愈孩子感冒的重要原因。
5。复方鱼腥草
应用:案例五、案例六、案例七(都用对了)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风热证候者。
组成: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
方解:君药鱼腥草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多用于呼吸道感染;臣药板蓝根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治疗咽喉病要药;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连翘性微寒味苦,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两药同用助鱼腥草消肿散结之力。佐药黄芩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既助君臣清热解毒,又可泻火通腑,给邪以出路,功兼佐使。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5味药均有较好的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复方鱼腥草片是20世纪末研发的中成药复方制剂,最早收录于《卫生部颁药品标准》第七册,后被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录。迄今已有至少九种剂型,除片剂以外,还有胶囊、软胶囊、滴丸、颗粒、合剂和糖浆等制剂。临床用于外感热证,如急喉痹、急喉喑、急乳蛾,症见咽喉肿痛、病见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等。
复方鱼腥草组方是在“双黄连”组方基础上,加鱼腥草和板蓝根组成。“双黄连”是当代经典名方,其以金银花、黄芩、连翘的清热解毒的功效著称。在双黄连的基础上,增加了凉血利咽的板蓝根和具有较强抗菌、抗病毒作用的鱼腥草。全方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和金银花五味中药按20∶5∶5∶2∶2的比例组成。方中以鱼腥草为君药,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增强了抗菌、抗病毒功效,对于中医辨证属风热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热症,效果明显。其优势在于对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炎症都有抗炎消炎之功效。
6。蓝芩口服液
应用:案例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等症。
组成: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等。
方解: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火热蒸灼所致的咽喉肿痛;黄芩泻实火,除湿热,用于肺经与上焦实热之咽喉肿痛;栀子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邪热入里、郁结肠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胖大海质轻宣散,善开宣肺气、清泻郁火,为咽喉之要药,适用于肺气闭郁之咽喉肿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咽止痛之功。
蓝芩口服液配方由“羚羊清肺散”化裁而来,由山东医科大学与山东临淄制药厂共同研制,经现代提取工艺炼制而成的中成药,已成为民族品牌产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有抗病毒、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及解热镇痛的作用。正因如此,临**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等多种疾病。
蓝芩口服液采用纯寒性组方,主要用于治疗邪热入里化火、肺胃热盛所致的风热喉痹之类的咽喉炎症,治以解毒消肿、清热泻火、利咽止痛。被《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推荐用于新冠疑似病例及早期确诊病例。
二、治疗风寒感冒用的辛温解表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