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退烧药 孩子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第1页)
第一节退烧药:孩子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特别强调:退烧药虽然能够很快退热,短期内缓解症状,但治标不治本,不能去除病因。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或解表的作用,既不抗病毒感染也不抗细菌,更不解表。一味退烧,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春季和秋冬季节,因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而发热的孩子此起彼伏。其实,适度发热可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促进白细胞和抗体生成。然而,大多数家长不明白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希望尽快退烧,因此治疗感冒和退烧的药物在这三个季节的销量都上升。父母对孩子发热普遍存在恐惧心理,退烧药自然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但家长不知道的是,退烧药只退热不治病。
这里说的退烧药是指西药类退热药,在药理作用上属于解热镇痛类抗炎药物,也称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发烧的病因,只是单纯地降低体温。
人体出现发热是因为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产生的细胞因子或内热原作用于丘脑前部,使该部位释放出前列腺素,刺激了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导致产热和散热失衡,所以才发热。现代西医针对发热都会采用对症治疗,即直接以药物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直接退热的办法,所用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这类药能够直接退热,而且起效神速,只是退热时间短,3~4小时后药效消失。人体很势利的,没有药物压着,体温就会反弹,反弹后还会更高,经常不得不反复给药。如果病人免疫力不好,退烧药用一个月都有可能。极端的情况也有,有些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好。经常发烧的孩子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用了退烧药孩子的体温就下去,但不多会儿又烧起来了。这样反反复复,孩子的病不见好,反而加重了。
其实家长不知道的是,这样反反复复用退烧药对宝宝的心肝脾肺肾都是有伤害的。因为小孩有别于成人,他们的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毒的能力弱,对多种药物的耐受性差,如果用药不当或用量不对,都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危害。因此,避免退烧药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何退烧对孩子疾病的治疗和生长发育更有现实意义。
另外,父母还必须知道,在没有搞清楚病因之前,盲目退烧可能会掩盖病情,干扰诊断,因为发热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所以退烧药只应该在高烧或持续发热的情况下使用,以免烧坏孩子的大脑。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退烧药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单一成分,一类为复方制剂。
单一成分退烧药有很多,主要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安乃近等。
复方制剂退烧药主要是含有以上成分的复方制剂,如
·含有阿司匹林的有赖氨匹林、阿酚咖敏、阿咖酚、阿咖、阿苯、氨酚匹林;
·含有氨基比林的安痛定(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含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化合物)、氨非咖(PPC)、酚氨咖敏(CPPC)、氨林酚咖、氨咖甘、复方氨林巴比妥、复方金刚烷胺氨基比林等。
·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就更多了;大多数抗感冒西药都含有这一成分。
一、宝宝用什么退烧药是安全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适用于儿童的退烧药只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其他的退烧药,如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安乃近、氨基比林等,都不适用于儿童。对12岁以下的儿童,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和尼美舒利可引起危及生命的瑞氏综合征,安乃近则有可能导致致死性粒细胞缺乏。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是不适合孩子的!
首选一: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特别注意:对乙酰氨基酚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相对安全,过量会造成宝宝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解热镇痛药,但它的解热作用较强,镇痛作用较弱,所以主要用它来退烧。1955年,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最先在美国境内上市,商品名泰诺,现在最常见的小儿退烧药,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退烧药,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儿童退烧。应该说,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作用还是很“给力”的,只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小儿感冒西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给小儿退烧时再服用此类感冒药,可能会发生使用过量的情况。
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有可能伤害宝宝的小肝脏的,会引起肝坏死,甚至肝衰竭。宝妈们一定要对此药加倍小心。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烧,就尽量别再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其他感冒药;若让宝宝吃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就尽量别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给宝宝退烧。
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很少,对胃肠道刺激小,没有布洛芬引起胃出血的副作用;对造血和凝血无影响,没有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退烧药,老幼咸宜。3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用,怀孕的准妈、哺乳的宝妈也都可以用。
对乙酰氨基酚以口服为主,有专门的儿童剂型,主要为口服液、混悬液和混悬滴剂。儿童的用量是根据体重来计算的,计算方法为每千克体重、每次10~15毫克;用药间隔最短不能少于4小时,而且一天最多用4次,不能频繁给药。如果宝宝重10千克,每次用量就应该在100~150毫克范围内。
如果是混悬滴剂,浓度为每毫升含100毫克(100mgmL),那么,10千克重的宝宝每次最多可服用1。5毫升(1。5mL10kg),一天最多用4次的话,最多用到6毫升(1。5×4=6mL),相当于每天最多用600mg对乙酰氨基酚。
当然,对乙酰氨基酚还有栓剂,对喂药困难的宝宝,可以经肛门给药。只是这样给的话,药的吸收率低一些,所以用量可以大一些,每千克体重每次最大剂量可以用到2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用后会出大量的汗,需要多喝水以补充水分。如果喝水不够,可能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的情况,会加重病情,所以用药一定要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是通用名,比较拗口,不同厂家生产的对乙酰氨基酚会用不同的商品名,如宝妈们熟悉的扑热息痛、必理通、泰诺林、百服宁等。这些商品名虽然不同,只要通用名一样,就是同一种药。换句话说,只要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就是一种药。不要以为商品名不同药就不同!
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至少有50种以上不同商品名,如果同时用不同名称的退烧药,你有可能用的是同一种药!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造成宝宝肝损伤。
得了感冒后发烧,很多人会去药店买退烧药和感冒药,同时给宝宝服用,以为多药齐下效果会更佳,感冒会好得更快,其实这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很多感冒西药名称不同,但药物的成分大同小异。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感冒药,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出现同一药物过量的情况,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白加黑、帕尔克、泰诺感冒片、感冒灵等,均含有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只要其中任意两种感冒药一起用,药量就加倍了。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24小时内的剂量超过上限,就可以造成肝损伤,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国外已下架)的活性代谢产物,非那西丁在20世纪初是西方用得最多最广的退烧药,后来由于上千例患者使用后出现严重的肾衰竭,还导致500多人死亡,为此留下了一个“非那西丁肾”的医学术语!
非那西丁是由美国人Morse于1878年发明的,1887年在美国上市,是市场上第一个合成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作用徐缓而持久,药效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成为当时临床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一些欧洲国家陆续发现肾病患者大量增加。后来研究发现,这些不明原因的晚期肾病患者,多数曾长期过量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复方镇痛药。美国首例非那西丁致肾损害的病例是在1960年报道的,9年后第一篇非那西丁与**癌关联的文章发表。1976年,苏黎世大学病理研究中心报道了1963至1973年的十年间的24683例肾腺癌或尿道癌患者的尸检结果,确认了非那西丁与肾盂癌和**癌相关。1983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由于非那西丁致肾小管坏死和溶血性贫血,撤回含有其成分的药物。自非那西丁停用后,由该药导致的肾损害患者数量明显下降。各国对于非那西丁药害事件都给予了及时的回应和处理,英国(1980年)、澳大利亚(1980年)、丹麦(1985年)、德国(1986年)等相继宣布禁止使用含非那西丁成分的药物。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根据各国政策和研究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先后于1999年12月11日和2003年6月16日、7月14日发布通知,宣布停止使用含有非那西丁成分的相关制剂。
可见,早在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长达90年的非那西丁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各国因肾毒性不得已黯然退市。与此同时,欧美人发现,非那西丁有个活性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与非那西丁有相似的解热镇痛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还小。随后,解热镇痛的复方药中,非那西丁即被对乙酰氨基酚所替换。今天不是吐槽非那西丁,而是聊聊它的“儿子”——对乙酰氨基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