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区一 发热就用退烧药(第1页)
雷区一:发热就用退烧药
宝妈带娃,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宝宝烧不退。
宝宝一发烧,大多宝妈宝爸本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退烧,退烧当然非退烧药莫属。但很多宝妈宝爸对退烧药的认知不足,甚至就没有什么认知。往往这样的家长胆儿都大,加上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用药,只要能退烧什么药都敢用。不错,退烧药确实能退烧,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退烧药只能退烧,不能治病。
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多病都会引起发烧,光退烧不祛除病因,发烧是治不好的,这就是为什么说退烧药不治病。有经验的宝妈可能知道,退烧药确实能把烧退下去,如果不去治孩子的病,4~5个小时后孩子的体温还会高起来,有时候甚至烧得更厉害了!
发烧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所以,不能因孩子一发热就用退烧药,正确的做法是:当宝宝体温低于38℃,精神状态好,没有表现出不舒服,不必急着用退烧药,特别是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盲目退烧会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
当宝宝体温超过38。5℃,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表情痛苦,这种情况下退烧药就可以“上场”了;当宝宝体温超过39℃,必须立即使用退烧药,否则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在体温38℃时就可以预先用退烧药。
切记:退烧药只退烧不治病!用退烧药只能使体温下降,而对发烧的病因没有任何作用。体温下降能让宝宝感到舒服一些,没必要非降到正常体温。
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找到发烧的原因,比如宝宝是受寒了还是受风了,是穿太多焐出汗后着凉了,还是吃多了不消化有食积了,加上吹风受凉等。高明的医者一定会先搞清楚宝宝的病因,然后针对不同病因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岁宝宝的案例,高烧38。9℃,用了退烧药,烧退又起来,最后针对病因——食积后受凉,停了退烧药后,用了两种中成药治愈。从宝宝第一次用中成药到退烧不到20小时,而且没有反复。可见,宝宝不用退烧药,用中成药对因治疗一样退烧,不仅治标,而且治本。只是,要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中医诊断,并选择适合的中成药,难度系数很大,一般父母不要擅自用中成药。
案例一:一岁男宝,高烧不退
问诊时间:2015年5月31日
自行用药:对乙酰氨基酚
建议用药:小儿清感灵片、导赤丸
◆诊疗概述
2015年六一期间,我的学生微信求助,一岁宝宝持续高烧一天,38。9℃,用了一次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后,确实汗出烧退,但第二天早上又开始高热,学生不知所措后求助于我。细问得知,患儿有鼻流清涕、手足心热、小便黄等症状,两天没大便。当即让拍了张舌相的照片:舌红无苔。根据这些代述症状和体征,我建议了两种中成药:小儿清感灵片、导赤丸。先用小儿清感灵片,溶于水服下,晚上再加服导赤丸,并告诉学生,如果宝宝出汗以后退烧了,小儿清感灵就停掉,要“中病即止”——达到疗效就停药,不要再用。结果,小儿清感灵刚用一次,不到3小时宝宝就排便了,也出汗了,烧也退了一些(37。5℃以下),然而晚上又有点高(38℃),按所嘱加上了导赤丸。第二天患儿一早排便后,小宝体温就接近正常了(36。9℃),当天晚上完全恢复正常。
◆诊疗思考
真正治病是要去除致病的因素。去除病因首先要找到病因,但病因不是病症,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没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医者是很难具备透过现象(病症)看本质(病因)的能力的,按照教科书和指南治病,更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度。
◆治疗心路
治病用药先诊断,找到病因。这个宝宝的病因是什么,症状摆在那里:高热、流清鼻涕、手心脚心热、小便黄、两天没大便、舌红无苔,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会是什么?显然,流清鼻涕表明孩子受了凉,五月底的天气还是偏凉,小儿体质偏热,室内外温差大,孩子受风受凉是可能的;另外,小儿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消化不良,天长日久易产生积食积热。两天没大便说明孩子体内有废物没排出,吃的不消化,出现食积了;而高热、手心脚心热、小便黄、舌红无苔,这些都表明孩子体内有热。显然,孩子因消化不良,体内产生郁热,加上受凉则火上浇油,出现发烧而至高热。
可以想象,宝宝受凉后皮下血管收缩,体表散热减少,体内的积热不能透过体表散出,像焖烧锅一样内大热外小热。这时必须把焖烧锅的盖子打开,让热往外散。退烧药只能退烧,解决不了这么复杂的“闷热”问题,必须有对复杂生物体多维度解救的办法才行。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论,是科学的线性思维,即发烧就用退烧药,头痛就给止痛药,血压高用降压药,感染用抗感染药。线性思维是一种二维思维方式,一般不会考虑其他维度的影响,比如人体为什么发烧、头痛,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对发烧、头痛和感染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些都需要多维度的思维,遗憾的是现代医学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所幸的是,中医对产生疾病的环境因素和病人的生理病理因素都有考虑,而非单单看到发烧的温度高低。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时令、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饮食起居等。所以,中医的治疗是要考虑天气、地理、病人三个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辨证清楚以后再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即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论治。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我之所以建议两种中成药,就是基于中医多维度的立体思维和整体思维。
因宝宝流清鼻涕,说明有表寒——需解表散寒,又小便黄、大便秘,说明有内热——需清里透热,选择用小儿清感灵片,正可用其羌活、荆芥穗防风解表祛风,利用黄芩、牛黄、地黄清热凉血,白芷散寒解表,苍术燥湿,葛根解肌,杏仁祛痰,最终达到透表清热、发汗解肌的疗效。
果然,宝宝用了一次药就出汗退热了,用四次药后体温就基本正常了。小儿寒郁则肤热,加上脾胃发育不成熟,食积导致内热,所以加上导赤丸以清内热、降心火、利小便、通大便。
通便可导热下行,解表则给热邪以出路,这样内外双解,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保证宝宝脏腑通畅,想再发烧都难。故治病求本,去除病因是关键,一味地退烧不是治病,也治不了病。
微信纪实
2015-5-31
孩子还烧吗?
烧!昨晚总是烧到38。9℃,我给她吃了一次退烧药,后来早上4点多不烧了,8点又烧了,这会儿38。6℃了,是不是要出疹子啊?
把从开始发病到现在的病情、体温变化、用药情况写给我,再照张舌苔照片给我。
好,我现在去照,她不配合。
大便每天都有吗?小便黄不黄?
昨天没大便,小便有点黄。
没关系,哭的时候再照,有没有吐,或者要吐吐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