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讲究一 因时穿衣(第1页)
第一节讲究一:因时穿衣
因时穿衣,讲究的是春捂秋冻,固护阳气;夏养三伏,护阴养阳;冬养三九,充养阴精。这是一年四季穿衣的原则和目的,是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一一看过去。
一、春捂秋冻、固护阳气
“二四八月乱穿衣”,一个“乱”字道出了人们对春秋天气忽冷忽热的应变之举。说乱也不乱,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就是在乍暖还寒的2月到4月不要急于减衣服,不妨捂一捂;到了秋高气爽的8月到9月,也不必急于加衣服,不妨冻一冻。所以也有“冻九捂四”之说。
春捂秋冻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养生方法,依据的是《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早在元代,著名养生专家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就说得非常清楚,说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
春捂:春不减衣,下厚上薄
春天来了,天气开始转暖,但有些地方的气候一天三变,就像孩子的脸,太阳出来则风和日暖,太阳落山就寒风袭人,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所以,“春捂”提醒人们春天寒冷渐退,还是很冷的,还需厚衣保暖,以防受寒。故有“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之说。
中医则从气的阴阳消长进行解释,春天气温变化较大,天气乍暖还寒,说明阳气升而未盛,阴气减而未衰,人体阳气也未完全达到肌表,抵抗寒邪的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小孩要注意保暖,以防受凉受寒,即是“春捂”的寓意。“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养生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保健良方。
开春以后就骤减衣服,极易使风邪入内,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不信可以看看各地方儿童医院或儿科门诊,每年入春之后是不是人满为患?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受凉感冒、流行性感冒、腹泻、流行性脑膜炎、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的孩子成倍增加。
小孩子的脏器发育尚未健全,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弱,抵抗力也弱,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可能受凉,哪经得住这一天三变的天气。所以,宝妈们经常为给孩子穿什么衣服发愁。给孩子穿多了,一跑就出汗,再受风就感冒;给孩子穿少了,一受风也感冒。
高明的做法是,注意天气变化,春天不可过早脱掉棉衣。但也要灵活掌握,中午天热脱一件,早晚天凉加一件,随时间、天气和宝宝动静变化加减衣服。不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孩子很容易受凉。还要注意,孩子出汗时还不能马上脱衣服,因为春天风大,出汗脱衣怕受风着凉,最好给孩子准备一条吸汗毛巾,可以随时加进内衣中吸汗隔湿。
注重“下厚上薄”:“春捂”捂的地方是有分别的,身体上下“捂”法不一样。可能很多宝妈都不知道,应该“下厚上薄”的捂,妥妥地厚此薄彼的代表。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火力旺属阳,对风寒邪气的抵御能力强,不是“捂”的重点。而下半身火力弱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差,寒从脚起就是见证。因此,“春捂”应重点捂双脚和双腿,厚裤和厚袜不可减,睡觉时要盖住小胳膊、小腿和小脚丫。否则,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寒,乍脱棉衣冻成冰”。
“捂不捂”看气温:随着温度计的出现,人们有了可衡量天气寒热的尺度,即气温的度数。对宝宝来说,“春捂”以室外气温15℃为临界温度,低于15℃就需要“捂”,高于15℃则可以“不捂”。或者,昼夜温差大于8℃需要捂。
总之,春季给孩子穿衣既要柔软保暖,又要随天气变化可增可减,还要根据孩子动静能脱能加,特别要捂好宝宝的小脚丫。
秋冻:秋不加帽,夜盖薄被
随着秋季的到来,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降低。
古往今来,“秋冻”是一种耐寒锻炼的养生方法,是很讲究的。初秋、中秋和晚秋之凉各有不同。初秋,暑热未消,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昼夜温差变化不大,无须加衣,老人小孩都可小“冻一下”。仲秋,则气温进一步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青壮年“秋冻”的较佳时期,可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但老人小孩就要因人因地而异了。晚秋,昼夜温差变化就很大了,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无论青壮年还是老人小孩,不可一味强求“秋冻”,而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
为什么要“秋冻”?为什么人在初秋要让肌肤主动接触冷空气?
这是为了让寒凉的刺激促进肌表,变得更加致密,将夏季散发在外的阳气收敛于体内——以顺秋气之收。通过秋季的寒凉刺激,人体的抗寒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入秋时节不要急于添衣戴帽,要有意识地进行适度的耐寒锻炼,让身体受点凉,使机体逐渐适应寒冷天气才能提高抗寒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也为冬天的到来做好准备。秋季以燥为主气,如果刚刚入秋就着急戴帽加衣,不仅妨碍锻炼御寒能力,还会影响阳气收敛,常见表现就是鼻子出血。
当然,何时戴帽、加衣也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好的孩子,可适当穿得少一些,体质较差的孩子,还是要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颈、腹、腿不能受寒。
为什么秋不加帽?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即全身的阳气都在头上相会。所以,头部是气血运行最旺盛的地方,头部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能抵御外寒。秋天来临之际,只要气温不低于15℃,就可以让机体感受一下寒凉,不要过早戴帽子,最好做到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
然而,很多宝妈见落叶而知秋,生怕孩子受凉,早早地给宝宝戴上帽子、穿上厚衣,结果却事与愿违,致使其体温调节能力得不到锻炼,御寒能力得不到提高,等进入寒冷的冬天时很难适应。所以,家长不要一入秋就给孩子加厚衣服,穿得过多孩子反而容易生病,要以活动后微微出汗为宜。
为什么立秋后晚上给宝宝盖好被子?与凉爽的夏夜不同,秋天的夜晚自带寒气,加上宝宝睡觉的时候肢体的活动大大降低了,血液循环减慢至维持内脏活动的程度,新陈代谢和体温都有所下降,所以宝宝睡觉需要用被单、毛毯之类来保温。如果还开窗睡觉,不盖被子,受寒风侵袭就是必然的事了,出现头痛、肌肉痛、疲乏无力、流鼻涕、流口水等问题就在所难免。
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孩子一般不会描述,但身体有症状他会不舒服,经常表现出的是哭闹不休。做父母的一定要有一些基本常识,比方孩子流鼻涕或打喷嚏,就要引起重视,想想是不是受凉了,不要等到发烧咳嗽了才手忙脚乱地去医院。
二、夏养三伏,护阴养阳
夏季阳盛阴衰,宝宝阳气外发,皮肤腠理开泄,如果贪凉,过多乘凉饮冷,容易损伤宝宝的阳气。要想保持宝宝阴阳之气的平衡,必须护阴养阳,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孩子纯阳之体,更要注意护阴。
夏令三伏,是一年中日照最强、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对人而言,夏季腠理疏松,气血多流于体表,也是出汗最多、感觉最闷的时间。特别是三伏天,最容易生病。因为三伏天热气逼人,潮湿闷人,宝宝很容易受热邪和湿邪双重侵扰,容易出现大汗淋漓、睡眠不足、胃口不佳、体力消耗过多等问题,耗伤阴气,耗散阳气,生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如何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闷热的夏天,对很多家长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古人在夏天以静坐来修身,以静心来除热,现代人用空调来降温,拿冷饮来消暑。而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办法做到静心除燥,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保护宝宝平安度过炎炎夏日。
第一:夏不敞胸,热不凉背;
第二: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第三:蔽日遮阳,避暑纳凉。
夏不敞胸,热不凉背
大热天一般都不会穿太多,有些人甚至穿太少,除了必须遮挡的地方,能不穿就不穿。但对孩子来说就不能穿太少了,哪怕汗出不止,也要穿上护胸挡背的衣服。因为胸腔为心肺的庇护所,而且前胸是聚阴气汇阴经的场所,后背则是聚阳气汇阳经的场所。
普及一下中医经络知识:胸骨上有5个任脉的要穴——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其中玉堂穴为肝经、心经、肺经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就是最阴之脉,所以前胸是阴经阴脉汇集之处。背为督脉(脊髓的位置)、足太阳**经(里脊的位置)之所居,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气。若夏天敞胸露背,不仅心阴、肺阴得不到呵护,一身的阳气也易散出,身体的阳气被宣发太过,外界的寒邪就很容易侵入体内。
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足太阳**经首当其冲,这时候宝宝容易得感冒,可出现咳嗽气喘、气短乏力、声音低弱、自汗怕风等肺阳不足的表现;也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畏寒、肢冷等心阳不足的表现。所以,夏季护胸挡背的目的就是护阴养阳,一定要做到夏不敞胸,热不凉背,否则损伤阴阳二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或加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