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 如何辨证(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瘟疫则为天地邪气:中人人病,中物物伤。这种天地邪气并非四时风、寒、暑、湿、燥、火的异常,而是天地间的败气,可直达内脏,起病由内而外、从里出表,表里俱可发热,且传变复杂,表里交错,具表而再表、里而再里的传变特征。清·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指出:知为瘟疫而非伤寒,则凡于头痛、发热诸表证,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证,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大疫成就大医

医圣张仲景在瘟疫中写就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宗族的200多人在10年间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因疫病死去的占七成。医圣在伤心哀痛之余,写成了传世经典《伤寒杂病论》。

1232年的瘟疫,成就了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当时的人将药方刻在石碑上以流传,全活甚众。明清时期,也因大疫成就了许多名医名方,如吴又可的达原饮、叶天士与吴鞠通的银翘散、余师愚的清瘟败毒饮等,这些救疫名方现在仍然在用。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通过对“疫”病症候的正确认识,把握了“湿、热、毒、瘀”的基本病机,及时有效地开发出了“三方三药”的治疗方案,成功治愈了轻重症的新冠病人,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三药具体包括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三方则是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三药三方”作为治疗COVID-19的推荐药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其组成(如麻黄、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苦杏仁等中药)大多具有清瘟、辟瘟、化湿、解毒的功效。“三药三方”的适用范围覆盖COVID-19的整个病程,包括医学观察期,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期。一方面缓解发热、咳嗽、疲劳、咯痰、腹泻、食欲不振、胸闷气短和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加快了病毒清除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胸部CT影像特征并提高临床治愈率等。

三药之一金花清感颗粒,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在参考《伤寒论》《温病条辨》《瘟疫论》等经典古籍基础上,结合临床专家的经验,以治疗身热不解的麻杏石甘汤及治疗温热疫病的银翘散为基础优化而成,具有疏风宣肺、清热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新冠早期疫邪偏于表所引起风热犯肺证。

金花清感颗粒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而研发的中成药,其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石膏、炙麻黄、知母、连翘、苦杏仁、黄芩、牛蒡子、薄荷、青蒿、浙贝母、甘草,具有疏风宣肺、清热解毒之功效。段燦等观察金花清感颗粒联合西医治疗轻型COVID-19后发现,金花清感颗粒可改善患者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降低住院率,进而得出金花清感颗粒对轻型COVID-19治疗有效。

三药之二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亦由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2020年2月,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020年4月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可用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以下简称连花清瘟)是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研发的治疗流感的中药复方制剂,由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13味中药组成。方中麻杏石甘汤主宣肺泄热,以解肺络之热毒,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红景天清肺化瘀、益气养阴。

三药之三血必净注射液,是以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为基础化裁而来,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的国家二类新药,通过抗病毒、抗休克、抗内毒素、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改善凝血功能等途径,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的低氧血症、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血必净由红花、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提取加工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溃散内毒的作用。除了注射液剂型,还有血必净微丸剂型和泡腾片等剂型。

另外,三方之一的清肺排毒汤,以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射干麻黄汤为基础方化裁组合而来,具有散寒祛湿、理肺排毒的功效,主要适用于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困乏肢重;或咳嗽少痰,喘憋气促;或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使用清肺排毒汤,在第六至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亦作为推荐方剂。

清肺排毒汤涉及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等21味中药。其中麻杏石甘汤为解表剂,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五苓散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射干麻黄汤为祛痰剂,可温肺散寒,化饮涤痰;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清肺排毒汤中各个处方组合在一起协同作用,与COVID-19治疗原则基本相符,被列为临床治疗期推荐处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和部分危重型患者。

三方之二化湿败毒方,是国家首批中医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及方舱医院“边救治,边总结”中形成,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基础,由麻杏石甘汤、藿香正气散等经典方加减组合而成,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核酸转阴率。临床研究显示,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化湿败毒方能够显著缓解重型COVID-19患者炎性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化湿败毒方在麻杏石甘汤、藿朴夏苓汤、宣白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达原饮等经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成,主要用于重型COVID-19的治疗。组方中麻黄、藿香和生石膏共为君药,以发汗驱寒、芳香化湿、宣肺平喘;杏仁、法半夏、厚朴、苍术、草果及茯苓相合为臣药,以助君药燥湿健脾,且能够运气通畅,助邪外出;黄芪、葶苈子、赤芍、大黄相伍为佐药;甘草配赤芍为使药。通过药物-归经网络研究发现,化湿败毒方中有10味中药相对特异性的归属于肺经。

三方之三宣肺败毒方,作为治疗COVID-19的一线用药,由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教授在麻杏石甘汤及麻杏薏甘汤的基础上优化拟定,具有宣肺化湿、清热透邪、泻肺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湿毒郁肺证的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患者。该方由生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生薏苡仁、青蒿、茅苍术、广藿香、虎杖、干芦根、葶苈子、化橘红、马鞭草、生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平喘,二者共同疏畅气机;藿香芳香化湿,虎杖清热解毒,二者也是宣降组合;青蒿清热凉血消暑,苍术燥湿健脾,橘红理气宽中,葶苈子、生石膏清热泻火,芦根、马鞭草、生薏苡仁渗湿利水。13味中药配伍共同发挥宣肺止咳、解毒化湿之效。

什么情况下使用清瘟辟瘟药

瘟疫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一类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可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多以热症为主,可伴有不同兼证。针对瘟疫进展的不同时期,治疗的方法也会不同。

瘟疫初期,小儿多舌苔白,邪在表、热不深,可用辟瘟类中药,如紫金丹、红灵散之类的中成药辟瘟解毒。

瘟疫中期,舌苔会有改变,可能由白转黄,邪气逐渐入里,如果孩子出现头痛高烧、咳嗽气促、疹出不透时,可用清瘟类中药,如宣肺败毒颗粒、五粒回春丸等中成药,以清瘟解毒。

瘟疫后期,瘟毒深重,出现瘟疹紫黑、黄疸、神志异常等症状表现,此时病情严重且危及生命,可在清瘟药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化湿败毒+清开灵、清肺排毒+双黄连等中成药,以加大清热解毒力度,以解毒泄热。

什么情况下使用清热解毒药

很多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成药,有很好的消炎退热的作用,但没有解表疏风的功效。所以,在感冒发热时,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解表中药一起使用,或在表证已经解除、仍有内热的情况下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用在感冒的进展期或瘟疫病的中后期,患者出现高热的时候,用清热解毒中药,注意应该没有怕冷的表现。常用的有儿感退热宁、小儿热速清、小儿解热、小儿双清、小儿导赤、消食退热、万应等成方。

清热解毒中药的现代解读

清热解毒中药的性味多苦寒,可清解热毒或火毒。“热毒”或“火毒”主要由火热壅盛所致,常见于温热病和热毒炽盛的病症,如痈肿疔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等。

我个人认为,清热解毒中药所解之“毒”相当于各种炎症,包括外源性,如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炎症,以及内源性,如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等所致的炎症,即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是机体受到各种损伤因子刺激后,组织细胞产生的防御反应,病理过程是炎症区组织液渗出、组织变性或增生,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现在许多常见疾病都属于炎症范畴,如各种感染、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修复、肿瘤等都有炎症的身形。

清热解毒中药具有非选择性抗炎作用,只要是体内的炎症,无论是感染引起的,还是非感染引起的,选择相应的清热解毒中药,就能起到解毒消炎的作用。在缺乏抗病毒特效药、耐药菌横行、越来越多抗生素无效的今天,这种非选择性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中药,成为最佳选择。而且,清热解毒中药对因炎症引起的发烧症状,还有意想不到的退烧作用,前提是用对药。只可惜西医大夫不知道清热解毒中药是名副其实的消炎药。

时疫瘟疫: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主证:高热寒战,头晕头痛,鼻塞,喷嚏,咳嗽,面目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咽红肿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肌肉骨节酸痛,腹胀腹痛,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和夹惊证。

治法:清瘟辟瘟+清热解毒。

清瘟辟瘟药

特性:清瘟辟瘟药的药味辛,药性寒。

功效:发表、透疹、解毒。

主方:达原饮、升麻汤、清瘟败毒饮。

中药:升麻、石膏、草果、竹叶、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翼首草等。

中成药:五粒回春、紫金丹、红灵散、化湿败毒、宣肺败毒、清肺排毒、金花清感、连花清瘟、清瘟解毒、庆余辟瘟、羚羊清肺、抗病毒等成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