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 如何辨证(第1页)
第二节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如何辨证
在中医看来,感冒初起,热在肌表,没有入里,病位表浅,故为表证。
所谓表证,以恶寒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治疗表证时,多采用宣发、透达、解肌、发汗的方法,用解表药发散表邪,使热从汗解,以达到透邪外出的目的。应当最终缓解表证。所以,中医治疗感冒发烧不是直接退热,而是通过解表发汗,即达退热的目的。
所谓解表就是通过有宣发、透达、解肌、发汗作用的药物驱邪外出,使机体从病理状态(感冒症状)回归生理状态(无感冒症状)。这里的“邪”可以对应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也可以是细菌、非典型致病菌(如支原体之类)。中药解表发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机体的微循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特别是天然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如干扰素,从而激发自卫能力和自身修复能力,最终杀死、排出入侵的病毒或细菌,使机体恢复健康。
凡以解表为主的药组成、并用于治疗表证的中成药统称为解表类中成药。解表中成药具有发汗、解表、透疹等作用,在临**广泛用于治疗表证。《新编国家中成药》有关解表中成药的品种有245种,其中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散风、解表化湿、解表退热、解表宣肺的中成药有52种,剂型涉及丸、散、片、颗粒、胶囊等。根据这些解表类中成药的药性,可将其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两大类。
辛温解表类主要包括:紫苏叶、生姜、桂枝、荆芥、辛夷花、麻黄、防风、细辛、白芷等。
辛凉解表类主要包括:薄荷、桑叶、升麻、牛蒡子、葛根、**、柴胡、蔓荆子、木贼等。
这些中药都味辛,且富含挥发油,特别是发散风寒的药,含挥发油高达90%以上,发散风热的药,也含50%以上。可见,挥发油在解表功效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这些中药辛味的来源。另外,有的还含有生物碱(如麻黄)、黄酮(如葛根)、氨基酸(如羌活)等成分,这些成分也有一定的解表作用,是解表剂的药效来源。
解表中药无论辛凉与辛温都有发散作用,主要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改善末梢循环,或改善发热症状或降低恶寒怕冷症状,从而也改善了机体内环境,让病毒无法生存和复制;同时,能促使免疫细胞吞噬并杀灭的病毒,再通过体液(如汗液和尿液)将之排出体外。
所以,中医治疗感冒的药物以解表为主,按其功效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祛湿解表、透疹解表和消食定惊解表六大解表类别。其中,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湿解表、消食解表,加上清热解毒之法,在小儿发热治疗中最为常用。
古代中医医家
中医诊断发热有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之异,少有单纯性表证患者,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入里化热症状,单纯解表不足以治疗此类疾病。故治疗发热亦有汗法、和法、清法、下法之别。
治疗外感发热多选用汗法,以解表退热,并将其归为实邪。
治疗内伤发热则比较复杂,需先别虚实。
针对实热当用清法,以驱散体内热邪(各种炎症),积热者可用下法、吐法或消法。
针对虚热则用补法,血虚者补血,阳虚者温阳,气虚者益气。
针对寒热往来则用和法,以和阴阳、表里、气血及脏腑。所谓寒热往来,说明邪郁于半表半里。
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就说过: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有急者,则当和表里而兼治之。翻译成白话就是:
(1)外感初起,热在肌表者,当用解表药发散表邪,使热从汗解;
(2)由于里热积滞而发热者,当用泻下药攻其积滞,使热从泻下而解;
(3)如阴虚、血虚而发热者,当补血养阴以退热。
一、治疗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中成药
风寒感冒是因人体感受了寒冷空气、受凉受冻后出现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红、舌淡、苔白、脉浮紧等一系列症状或体征。以春冬季节及气候异常时发病率高。
风寒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属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对受寒感冒有清晰描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因寒邪入内而易化热。
冬天,天寒地冻,多北风,气温低,人体表被冷空气刺激后,肌肉及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即中医所说的肌表为寒邪所束。中医认为,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则卫阳受遏,即免疫力降低;同时冷空气随呼吸进入肺部,即中医的风邪犯肺,使得肺气不能宣发,然后出现气促、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喉痒、喷嚏、咳嗽等症状。所以,风寒感冒大多是冬天受寒所得,这是事实,但也不尽然。
现代人在夏天反而更容易得风寒感冒,这要拜空调所赐。夏天天热,毛孔张开易于出汗。然而,现代生活中处处都有调节室温的空调,公交车、地铁、商场、酒店、饭店、办公室和居家。当全身透热、挂满汗水的小宝进到室内车内,空调吹出来的凉风倒是让人感觉冰凉清爽,同时这股冰凉在毛孔大开的情况下直达皮下,直入肺部,这对身体来说就是寒邪。人体是靠出汗来调节体温的,当大汗淋漓时冷风一吹,人体的出汗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出不来汗,自然以发烧来散热,这就是夏天风寒感冒的原因。
所以,无论冬天、夏天都可能患上风寒感冒,其特征是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后脑后脖子疼,转动不灵活。风寒感冒如不及时有效治疗,会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西医采用退烧抗炎,以及祛痰止咳对症治疗,没有特效西药;中医则用宣肺散寒、发汗解表的办法来治疗小儿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之药。中成药疗效灵验,用对了可覆杯得愈。
什么情况下使用辛温解表药
如果宝宝发烧的同时,流的是清鼻涕,还手心脚心凉,没有汗,如果舌苔发白,十有八九是着凉了,受寒了。这时候就可以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
辛温解表法是中医汗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多采用辛温发汗中药给予治疗,利用的是药性之温以散寒、药性之辛以行滞。治疗的关键在于发汗解表,通过发汗祛邪外出,毛孔是邪气的出路之一。
发汗作用在于开泄腠理,使由表入里的邪气由里向外随汗而解,所以出汗是祛邪外出的标志。所谓的邪,在这里包括病毒、细菌及其感染引起的炎痰物质。
风寒感冒: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面色白,头身痛,肢节酸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简单地说就是,怕冷严重,发热温度不太高,咳痰较容易,鼻涕和痰均为白色,不黏稠。
兼证:夹痰证、夹滞证、夹惊证。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