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食饮有节的正确做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四季气候交替,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应尽量少食温燥的动物,故春夏之际忌狗肉、少羊肉;秋季气候干燥,万物肃杀,常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这时候就应该少吃辛辣食物;冬季严寒,应少吃甘寒伤胃的食物。而且要特别注意“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因春季属肝,肝气本盛,食肝使肝气更旺,恐肝木乘脾土,影响消化,所以春季不宜食肝。夏季属心,秋季属肺,冬季属肾,则这些脏器的禁忌以此类推,不同季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了然于胸。

还有,“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这可是长寿君孙真人说的,虽然拗口,其意可见。说得通俗些,就是“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现代研究也证明,晚饭吃得过多或者吃夜宵,对人体健康有损无益。可见,寿命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夏天不能贪凉

有些孩子一到秋天就容易拉肚子,都是正常吃,正常穿,没着凉,没感冒,可孩子每年一入秋就开始腹泻,家长百思不得其解。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孙思邈就在《摄养枕中方》中告诉世人,夏天贪吃冷食,到了秋天就容易拉肚子。只是说得有点拗口:“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所谓“暴下”,就是急性腹泻。

三、五味调和:酸甜苦辣,人生百味!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素问》

总的来说,食物有五种基本味道,即酸、苦、甘、辛、咸。

中国古代先贤发现了食物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存在对应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泻肝补肺,收心之缓,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咸走血、泻肺补心,润肾之燥,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辛走气、泻脾补肝,散肺之气逆,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苦走骨、泻心补肾,燥脾之湿,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甘走肉、泻肾补脾,缓肝之急,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这是因为,味道不同,作用亦不同。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茱萸、石榴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杏仁、苦瓜、苦菊等;

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说法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就是告诉世人,谷肉果蔬的营养各不相同,互为补充,只有搭配合理,才能营养均衡。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之一过偏,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因为五味入五脏即养五脏,偏嗜一味就有可能偏养一脏而打破机体平衡致病,只有五味调和才符合养生之道,故五味不可偏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说,居民膳食应遵照“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原则。

现代研究认为,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直接来源,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肉类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肉类和果蔬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都是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讲究饮食均衡,荤素搭配,才能达到身强体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奥妙就是因为蕴涵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调养法则,以及“药食同源”的饮食养生智慧。

中医认为:天生万物,独厚五谷,故以五谷为养。

《黄帝内经》早就告诫中国人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五谷以营养身体为其功能,五果、五畜及五菜均可辅助和补充人体的营养不足。所谓饮食养生,就是根据不同食物的特点、不同个体的需要,合理利用和搭配食物,以符合人体健康需要。

其中,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即稻米、小米、黄米、麦类、豆类等,亦泛指现在所有的谷类和豆类食品。五谷本质上都是农作物的种子。种子都集合了植物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生命力。五谷的属性多平,就是没有偏性,既不酸咸也不苦辣,而多味甘、色黄,归脾经和胃经,这些性味归经的特点也决定了五谷养脾胃的功能。

中医认为谷气皆入胃,散精于脾;脾气散精,以灌四旁、输布五脏。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所以,五谷是中国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食。

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春天来临之时,只要不误农时播种,就会发芽、生长、壮大,最终成长为一棵完备的植物。种子具备孕育生命的全套营养物质,潜藏无限生机,可提供新生命所需的一切,有强大的生命力。五谷之所以能“养”,正是因为具备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补脾胃、益气血、长肌肉、和五脏”。

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摄取会出现很大偏差,气血则生化不良,后天之本就有亏耗,会导致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就是一天不吃谷物就会没有力气,故五谷为养。数千年以来,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既使先天元阳之气得以补养,又使后天脾胃之气得以补益。所以五谷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营养来源,绝不可不吃主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