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退烧药 孩子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第3页)
含有氨基比林的退烧药都是儿童禁用药物,不应该让宝宝服用。宝宝发烧,正确的做法是送医院,家长千万不要为了省钱省时省事而自行充当“医生”,以免无知无畏而惹下大祸。
四号危险退烧药: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解热镇痛的作用,现在主要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对症治疗。早期用于退烧,不过近年来,全球已报道多起与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案例,目前尼美舒利已禁止作为退烧药使用。
1985年,尼美舒利(Nimesulide)首次在意大利投入使用,由于其极好的解热抗炎作用,曾被认为是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非甾体抗炎药。但上市不到15年,尼美舒利造成儿童严重肝脏损害的事件就有报道。1999年,葡萄牙率先禁止尼美舒利在儿科使用。2007年,爱尔兰药政当局也终止了所有含尼美舒利的生产授权。同年6月,欧洲药品局(EMEA)开始对尼美舒利的肝毒性进行评估,然后限制了尼美舒利的治疗时间(最长不能超过5天),所有超过15天用量的药品包装全部撤柜,并对医师处方尼美舒利加以限制。随后不久,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也相继限制使用尼美舒利。美国FDA也修改了尼美舒利的说明书,加黑框警示:尼美舒利有引起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2010年11月26日,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的近百位儿科专家和学者,在北京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上提醒,儿童发热用药需慎用尼美舒利。此时,欧盟药品审评局已全面禁止尼美舒利在12岁以下儿童中使用。
2011年,“尼美舒利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尼美舒利甚至被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名号。根据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尼美舒利在儿童镇痛发热的治疗中,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被央视曝光。尼美舒利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CFDA)下发了《关于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的通知》,我作为药学专家应邀参与了该通知的起草。通知明确规定:尼美舒利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并决定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调整尼美舒利临床使用。
因此,12岁以下儿童退热不能用尼美舒利。
五号危险退烧药:阿司匹林
用阿司匹林退烧,对成人来说或许没事,但对宝宝来说,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
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是历史悠久的经典“老字号”药,既能解热,又能镇痛,还有消炎抗风湿的作用,是应用最早、最广、最普遍的药,以价廉易得、疗效独特而誉满全球120年。
阿司匹林,来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诞生于1899年的德国,作为非处方镇痛退热药问世,一上市就成为最流行的消炎止痛退烧药物,在治疗关节痛、头痛、牙痛、感冒发烧等方面一直保持“一哥”地位。
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肯定而迅速。近年来又发现阿司匹林还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死、心脑血栓形成,确实有“一药多能”的功效,堪称“万灵药”。
直到1971年阿司匹林药效之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才被揭开,才知道阿司匹林不仅能抗炎止痛,还有非常难得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应用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有降低心肌梗死和脑中风死亡的效果,从此打开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大门。因此,阿司匹林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的药物。
作为镇痛药,阿司匹林曾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
虽然不能治愈风湿病,但其抗炎抗聚作用可减轻炎症,降低血沉,改善关节痛症。只是现在看来,用于治疗风湿热的剂量大得有些吓人,一天总用量可达3~5g,按照一天4次的用法,每次用量也要1g;急性风湿热时还可以用到每次2g。如此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必然引起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还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等水杨酸中毒表现,称为“水杨酸反应”。所以,在其他抗风湿热新药上市以后,阿司匹林就逐渐淡出这块阵地,确实是毒副反应“有点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阿司匹林来治疗风湿热了。
作为解热药,阿司匹林曾是治疗发热头痛的最爱!
“头痛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虽是口头禅,但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阿司匹林曾经的流行。与治疗风湿热不同的是,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退烧的量要小得多,只有风湿热用量的13(0。3g次),属于中剂量。但就是这个不大的中剂量,仍然可引起恶心和上腹部不适,严重的还会导致不易察觉的胃出血。这都是由于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黏膜及其抑制血小板的后果。长期反复使用阿司匹林还会引起失血性贫血。随着新型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问世,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领域很快被遗忘。现在已少有人再用阿司匹林来退热止痛了。
作为抗聚药,阿司匹林现在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扛把子!
众多循证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危险,据此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是当前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用量相较镇痛抗风湿热的用量小了一个数量级,只有100mg次,而且是一天一次的用法。即便如此,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仍然没有消失。这是由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要打持久战,必须长期用药,所以难免会有出血的风险。
随着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其作为止痛退烧药的光辉形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将阿司匹林用作解热、镇痛、消炎和抗风湿的治疗越来越少,甚至现代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阿司匹林还有“止痛一哥”的光辉历史。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上帝为它关上一扇门,自然又会为它打开一扇窗。
表2含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
在阿司匹林的诸多不良反应被报道以后,人们开始谨慎对待“万能”的阿司匹林。一些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的疾病也越来越多的见诸报端,如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即便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也难免因长期使用而无法避免对胃肠道的伤害。现在临床已经看清了阿司匹林的“真面目”,意识到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
最值得家长们警惕的是,1984年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用阿司匹林给儿童退烧,会引起患儿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又称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的毒副作用)。表现为过度疲劳、异常兴奋、频繁呕吐、体温升高和肝功能异常等肝肾衰竭和脑损伤症状,死亡率高达30%,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年龄越小,服用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瑞氏综合征。因此,美国已禁止阿司匹林作为儿科用药,规定医生不得给16岁以下儿童用阿司匹林,特别是患流感、水痘的发热儿童,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
许多国家卫生部门也相应立法,撤销阿司匹林儿童制剂。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阿司匹林的用途仅限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我国制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治疗方案也规定,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但某些含有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未标明小儿禁用,有的医生甚至把它作为对付小儿感染发热的“常规武器”。
在此提醒医生和家长们注意,宝宝发烧切记不能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成分的药品来退烧。
水杨酸千年之谜
在公元前400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为一位乡村产妇接生,由于生产很不顺利,产妇疼得汗流满面。这时产妇的外婆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柳树皮,喂入产妇口中让她咀嚼。不一会儿,产妇疼痛大减,婴儿也随之顺利产出。后来,这位产妇又出现了发热症状,希波克拉底尝试再次让她咀嚼柳树皮,果然不久烧就退了。希波克拉底由此得到启发:柳树皮中含有一种解热镇痛的物质。限于当时条件,无法知道这种能解热镇痛的奇妙物质是什么。
2000多年以后的1758年,爱德华·斯通(EdwardStone)牧师在英国奇平诺顿附近散步时,曾试着品尝了普通的白柳树皮。树皮的苦味使他想起金鸡纳树的树皮。当时的人们认为,潮湿会使发烧症状加重,而柳树就在潮湿的地方生长。一种朴素的以毒攻毒的想法,促使斯通用柳树皮的浸泡液去治疗发烧病人,结果疗效超出他的想象,用药的50人全退烧了。于是,1763年6月,斯通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关于柳树皮治愈寒战病成功的报告》(疟疾)。只是当时斯通并不知道,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叫水杨苷的分子,它可以很容易地转化成水杨酸。
直到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分离和鉴定出具有解热病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后来,德国有机化学家卡尔·雅各布·洛维格发现,从绣线菊中提取水杨酸的产量更高,此后,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水杨酸,并供临床使用。
六号危险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
以下这一组药属双料解热镇痛药,都是在对乙酰氨基酚的基础上再加一种解热镇痛药,无论是布洛芬,还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布他比妥、双氯芬酸钠、氯唑沙宗、氯醛比林或异丙安替比林,都是同一类药——解热镇痛药。所以,这一组药是加强版解热镇痛药,临床更多是用于止痛治疗,如扭伤、风湿痛、关节痛、头痛、牙痛等。不可避免的是,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也必然加强!退烧治疗是不需要用这一组药的,小儿发热更是不能用,否则不仅有肝损伤的危险,还有胃肠出血和其他风险。切记!切记!
表3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