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诊小儿病 察其色(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诊小儿病:察其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其中,“察色”包括看眼色、看脸色。古人早就发现眼色和脸色与疾病的关系,并总结得精辟入微,如:

看眼色:目青者肝热,目赤者心热,目黄者脾热,目无光者肾虚;

看脸色:面青者惊风,面赤者火热,面黄者伤食,面白者虚寒,面黑者痛,多是恶候。

一、五色应五脏

我们每个人的脸色都有三层色系,即主色系、客色系和病色系。

所谓主色系,完全由基因决定,它决定的是人种肤色,是人一生—世不变的肤色,所以主色系将这个世界分成了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所谓客色系,则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如气候、饮食、情绪变化、运动、工作环境等导致的脸色变化。比如运动后脸会泛红,寒冷的冬季脸会显得苍白,长期在户外工作肤色会变黑等,这些也都属于健康范畴。如中国人在黄肤色的基础上,还是有人会偏黑、偏白或偏黄,这是正常的。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对中国人健康肤色的最佳描述。“红黄隐隐”代表颧骨的红色明显,围绕颧骨的则是黄色,两种颜色隐约交替,没有明显的界线;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这就是健康的黄色。

如果按照“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来判断,现在拥有健康脸色的人实在不多所谓病色系,是指人在生病时候出现的肤色,如常说的面露病色。病色中的红、黄、白、黑、青五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人在生病的时候,脸色可能会出现没有光泽的红、黄、白、黑、青五种肤色变化,都是不健康的。如脸色通红、潮红或暗红,就是病红色;脸色蜡黄或焦黄,就是病黄色;脸色苍白、煞白或惨白,就是病白色;脸色枯萎或憔悴,就是病黑色;脸色铁青,就是病青色。不同的病色,对应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

红色:如通红、潮红、暗红。潮红为阴虚的表现,五心烦热,阴虚上火,颧骨发红;通红多为有实火,即所谓的上火;

黄色:如蜡黄、焦黄,脾虚的表现;

白色:如苍白、煞白、惨白,这些白色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气虚的表现;

黑色:枯萎、憔悴,肾虚的表现,如黑眼圈;

青色:铁青,气滞血瘀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的认知中,即人与自然相应、天道与人道相通,认为人道当效法天道,所以《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法自然的本质就是人法自然,强调万物包括人是自然造化的结果,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要与天地和谐共处。故有了中医的天人相应观,认为“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也”,并构建五色定五脏的理论和方法,即《黄帝内经·灵枢》“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的五色诊。同时强调人之命为天地所生,与四时相应,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运用五色诊察面色,还需考虑因季节影响所致的面色变化。

中医在面部望诊中强调五色分类,即青色、赤色、黄色、白色、黑色。

五色诊中,病色的判断以五脏特性为纲,即:

青色内应于肝,为肝胆之色。肝色青,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维持血液的畅行。脸色发青说明肝脏的这些功能受阻,有经验的中医就大概知道了,可能与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或小儿惊风有关。临**往往也表现为两胁疼痛,耳鸣耳聋,心神不宁,易怒等症。

现代科学认为,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分泌、排泄胆汁、合成相关蛋白和凝血因子、代谢体内外有害物质(包括维生素代谢、激素代谢、药物代谢)等。其供血丰富,保证了机体气机顺畅,故有疏泄气机、调畅气血的作用。若其功能受损,则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血瘀滞于血管内,从而呈现面青色。所以,脸色发青,多半肝郁,或有阴寒内盛,或是血行不畅;如果是青里带黑,多是肝肾同病,常见于肝硬化,平时应酬多、酒场多的人更要注意。

赤色内应于心,为心与小肠之色,即心色赤,因为心主血脉。脸色发红说明心脏的功能出问题了,有经验的中医大概就知道了,可能与热证有关,临**往往也表现为胸中不适、疼痛、胁胀痛或下肢水肿等。

现代科学认为,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保证血液能运行至身体各个脏器,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若心火亢盛(营养物或代谢物过盛),气血易上盈面部,则表现为赤色;若心血不足(营养不足),血不能上荣于面,会导致面色偏白(如贫血)。中医早就意识到,心除主血外,还藏神,若心不藏神,则可见面色无华。现代医学也证实,心脏能够分泌心钠素、脑钠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影响人的心神。

黄色内应于脾,为脾胃之色,即脾色黄,因为脾主运化、主统血。脸色发黄说明脾虚而运化无力,有经验的中医大概就知道了,可能与虚证和湿证有关,临**往往也表现为身体沉重、肌肉萎缩、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等。

脸色发黄,多半脾虚,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时没有充足的气血濡养面部,则表现为萎黄。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完全不同,不是一个脏器。所以,这里不能用西医脾的相关功能来解释中医脾。

白色内应于肺,为肺与大肠之色,即肺色白,因为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脸色发白说明肺脏失职,血脉无法充盈,则易造成气血两虚,无法充盈于面部,面色表现为白色。有经验的中医大概会知道,可能与寒证、虚证、脱血和夺气有关,临**往往也表现为咳嗽、气喘、肩背痛、出汗及肠鸣泄泻等。

黑色内应于肾,为肾与**之色,即肾色黑,因为肾主藏精、主水。脸色发黑说明肾阳亏虚,有经验的中医大概会知道,可能与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有关。临**往往也表现为肢体水肿、盗汗、怕风及小便不利等。

二、宝妈如何看宝宝脸色行事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放在家里,最愿意看的当属自家宝贝的脸色。除此之外,谁的脸色都不愿意看。太平无事的时候,脸色其实也可看可不看,一旦有个头痛脑热的,宝宝的脸色会变,这时候就必须看。如果会看脸色,就会知道孩子可能着凉了、受风了、吃多了、穿少了、动多了或是睡少了。因为宝宝的脸色是健康的晴雨表,会看脸色就可以预知宝宝有病无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