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 如何辨证(第3页)
消暑化湿药
特征:消暑化湿中药的药味芳香,药性偏温。
功效:发表、化湿、消暑。
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中药:藿香、佩兰、香薷、草果、苍术、厚朴、厚朴花、砂仁、豆蔻、草豆蔻、扁豆衣、荷叶、淡竹叶。
中成药:十滴水、保济、紫金、藿香正气、暑湿感冒、暑热感冒、甘露消毒、玉叶解毒、清暑解毒、清暑益气、六合定中、柴连、芙朴感冒、加味藿香正气等成方。
四、治疗食积感冒:消食解表中成药
食积与外感疾病
食积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饮食不节导致食物停滞胃肠。
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将吃进去的食物(水谷肉蛋奶)转化为营养物质(气血精微)。脾胃运化失常就会引起食积,如果同时还受风受寒或受热,就会出现发热。各种感冒都可能伴有食积,而食积感冒属于以上感冒的兼证之一夹滞证。
小儿的很多常见疾病,与内伤饮食有关。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东垣老人”李东垣,在约八百年前就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个观点放到现在依然正确,也解释了为什么食积的小儿常出现发热、流涕、咽喉肿痛等外感疾病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具有宣散卫气的功能,卫气是由脾胃运化而产生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当食积损伤脾胃后,肺卫之气(免疫力)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机体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引发外感;同时,饮食积滞化热,外邪与内热相合致病,故而食积患儿易外感。
所以,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要给孩子吃太饱、穿太多。
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食积
看食欲:食积的没有胃口、食欲旺盛——想吃但吃一点就饱,人很瘦。
看舌苔:食积的舌苔厚、苔黄。
闻气味:食积的口腔异味(胃气不降)。
看睡姿:食积的喜欢趴着睡,睡觉不踏实。
摸手心:食积的手心发热、出汗,手背不热。
看眼袋:喜欢吃肉食的孩子,下眼袋大,有暗红色。
当然了,孩子积食时通常还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如腹胀、嗳气,严重的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还有的孩子会出现便秘,或者大便味道特别臭,甚至有酸腐味。这些情况家长要多注意,及时发现,及时调理,以绝后患。
什么情况下使用消食解表药
宝宝发烧的同时,如果出现不饿、不想吃、吃不下,肚子硬硬的,总是不舒服;大便不正常,一天拉几次,或者几天才拉一次,甚至有打酸腐嗝、呕吐等情况,就可能是感冒赶上消化不良,有食积了,这时候就可以用消食解表的中成药。
食积感冒:内伤食积证+外感风寒风热
即:内伤食积证(消化不良),加上外感风寒(病毒感染)或外感风热(肺炎支原体、细菌感染)。
主证:停食停乳、食欲下降或不思饮食、嗳气、呕吐酸腐、腹胀腹泻、大便酸臭或便秘(消化不良),舌红、苔厚腻(苔可黄可白)。伴有手心腹部热、脉滑、唇红、指纹紫滞、夜卧不宁等现象。
兼证: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头痛身楚、胸脘胀满、恶心呕吐;或夜寐不安、夜啼易惊、惊风抽搐等症。
治法:消导、解表
消食解表药
特性:消食药+辛凉辛温化湿解表药。
功效:疏风解表、导滞消食。
中药:
消食药:谷芽、麦芽、山楂、青皮、枳实、槟榔、大黄、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等。
辛凉辛温化湿解表药:见本节一、二、三项下。
中成药:保婴丹、救急散、午时茶、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七星茶等。
五、治疗时疫瘟疫:清瘟辟瘟中成药+清热解毒中成药
在中医看来,时疫、瘟疫是因“非其时有其气”所致,即主要原因是时令之气不正常,如春季行夏令之气(类似暖春)、冬季行春令之气(类似暖冬)等。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这样论述道:“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瘟疫不是因为感受一年四季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而是这六气之外的气,一种非正常能量所致的病。所以,中医注意到了瘟疫与气候异常有关,也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时疫是因四时的异常天气引起的疾病,多发而传染者为时疫,可以理解为大号季节性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