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诊小儿病 察其色(第3页)
目光明亮,顾盼灵活,面色荣润,谓之得神;
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少华,谓之少神;
目光晦暗,瞳神呆滞,面色无华,谓之失神;
目光忽亮,浮光外露,两颧泛红如妆,谓之假神。
眼又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通过眼睛的色泽又能反映出全身各脏腑的情况。故《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曰:“睹其色,察其目……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论尺》对眼色还有更精辟的描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所以,察目之色可以推断病在何脏,这是“全息理论”
的最早运用。
一千多年前,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在他的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非常清楚地描述过眼色与五脏热病的关系,“目赤者心热,目淡红者心虚热,目青者肝热,目黄者脾热,目无精光者肾虚”,即所谓“以五色、光泽辨别五脏热”。
如果宝宝眼睛偏红,不是哭的,宝妈就要注意宝宝有没有烦躁不安,如果玩都不耐烦,就可能上火了,而且是“急火攻心”的心火,这时要千万小心,看有没有心肌炎之类的病,因为“目赤者心热”。
如果宝宝眼睛偏青,就要小心宝宝是不是有肝火,如果不是宝宝性子特别急,就可能是与肝胆相关的炎性疾病。如果宝宝莫名地哭闹或发脾气,就应该引起重视,去医院查一个肝功能,看有没有肝损伤,因为“目青者肝热”。
如果宝宝眼睛偏黄,注意是偏黄不是发黄,偏黄可能是宝宝吃多了不消化,伤了脾胃;发黄则可能是黄疸或肝炎之类的疾病。
如果宝宝眼光不很清亮,甚至有些呆滞,目中白睛多,说明宝宝肾不好,即肾虚,需要用六味地黄丸之类的中药补肾。
《小儿药证直诀》还给出了治疗方案。
目内证-实热证
合面睡,目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目淡红,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喜仰卧,心气实,泻心汤主之;
目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弄舌,目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3。看面色
中医诊病,最重四诊,望闻问切,望诊居首。高明的中医大夫诊病,望而知之。
一般人其实不知道中医大夫望的是什么,所以觉得“神”,感觉“玄”,不信吧,说得还很准;信吧,又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中医望诊至今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中医自己也不做过多解释。因为解释也是鸡同鸭讲,各执一词,不是一个语系,让普通人怎么理解?
宝宝如果生病,最先发生变化的可能就是脸色了,宝妈可能会看到潮红、青紫、发黄、黑色、苍白等不同的脸色,不同面色反映出的是不同脏腑的健康状况。只是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这些脸色变化意味着什么,跟宝宝生的病有什么关系。
如果有人告诉宝妈,宝宝面色潮红,可能是心慌、心悸或胸闷造成的;如果宝宝面色潮红的同时还伴有气短气急的情况,大概率应该是心脏不太好,要多关注宝宝的心脏。如果不是生病,大可多吃红色食物进行调理,如西红柿等红心水果与蔬菜。
宝宝面色青紫,可能是头晕、目眩、眼干造成的,如果宝宝面色青紫的同时还有易怒烦躁的情绪,大概率应该是肝脏不太好,要多加调护宝宝的肝胆。如果不是生病,大可多吃绿色食物进行调理,如绿叶蔬菜、青色水果之类的。
宝宝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腹胀胃痛造成的,如果宝宝面色发黄的同时还出现食欲不振、消瘦或肥胖等情况,大概率应该是脾胃不太好,要多加养护宝宝的脾胃。如果不是生病,大可多吃黄色食物进行调理,如香蕉、红薯、小米、木瓜、橙子等。
宝宝面色发黑,可能是肾虚造成的,如果宝宝面色发黑的同时还出现不睡觉、盗汗、遗尿或尿频尿急等现象,大概率应该是肾不太好,要多加固护宝宝的肾。如果不是生病,大可多吃黑色食物调理,如黑芝麻、黑米、黑豆、核桃、黑木耳等。
宝宝面色苍白,可能是肺气虚造成的,如果宝宝面色发白的同时还有长期咳嗽、声音嘶哑、气喘甚至哮喘等症状,大概率应该是肺不太好,要多加保护宝宝的肺。如果不是生病,大可多吃白色食物进行调理,如百合、山药、梨、白萝卜等。
中医认为,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的表现,气血运行是否通畅以及气血的盛衰,必定会从面色反映出来。面色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面部气色之好坏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有五种面色与内脏疾病密切相关,认为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而易见,所以有“五色应五脏”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