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讲究一 因时穿衣(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对于汗多的孩子,宝妈们一定要做到勤换衣服,即“夏月汗多宜换着”,这可是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的,他还在《千金要方》中解释道:“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古代就有一种前挡胸、后挡背的夏装——羞袒,既透气,又吸汗,能最大限度地散出热量。可见,古人特别看重夏天穿衣护卫阳气。

在炎热的夏天,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洗过澡后,不是马上给宝宝穿上衣服护着前胸后背,而是让宝宝**着玩,而且还开着空调或开着门窗,晚上睡觉还给宝宝垫好凉席,带个肚兜就把宝宝放凉席上睡。很多年轻的宝妈根本没有意识到,空调的凉风或屋里的穿堂风会直吹宝宝前胸后背,凉席则直接凉着背心。结果,很多宝宝越是天热越流清鼻涕,反而是受凉感冒,弄得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夏天天气闷热,出汗本来再正常不过,这是应夏气以养长。但空调的出现使得夏天出汗成为一种“奢侈”,也使孩子的成长环境缺少了夏季的闷热,这对孩子来说并非好事,夏天不出汗,积攒了一整个春天的阳气散发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是一种负能量,早晚会暴雷。这就应了古人所说的“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

一个世纪之前,地球上是没有空调的,只有蒲扇和凉席,中国古人靠静心调息来退热除烦。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解释说,夏季“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20世纪之前的人比现代人至少少了一种病,就是空调病。而且中国古人用凉席都非常讲究,只在三伏天用,进伏前和出伏后就不再使用了。这些都是非常智慧的,希望年轻的父母们给孩子养成夏不敞胸、热不凉背的习惯。

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夏天睡觉时,如果露宿室外,或当风卧,或睡地上,还不盖着点儿,早晨起来感到虚乏无力甚至腹痛腹泻都是轻的,严重的直接手足麻木,或者半身不遂。

这是因为夏季夜间露宿室外,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直接感受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夏季的夜晚一样是寒凉的,而人体的毛孔和腠理在夏季稀疏,夜间带有寒气的风能够直接进入体内,不仅引起血管收缩,而且降低体温和抵抗力,着凉感冒算轻伤,半身不遂也不重,真有直接死亡的。所以,即使再热,也不能睡在室外,更不能睡在风大的地方。大人如此,小孩更应如此。

蔽日遮阳,避暑纳凉

蔽日遮阳,就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是古人避暑纳凉、降低体温的有效方法,当然也能防止晒黑晒伤,但不能等同于现代概念的“防晒”。现代意义的防晒,主要防的是阳光中的紫外线,而蔽日遮阳的含义要宽很多。当然,现代人无须刻意蔽日遮阳,因为衣食住行的环境比古代好太多了,虽不是人人有车,但人人居有定所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做到蔽日遮阳已经不是难事了,难的是如何防止日光中的紫外线晒伤和晒黑的问题。而骄阳似火的夏季,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最为强烈。

现代人对紫外线之恐惧,不亚于古代人对瘟疫的恐惧,躲之防之唯恐不及。而紫外线防不胜防,除太阳直射出的紫外线,大气中的水分、灰尘及地面等都可反射紫外线。相比紫外线的天然“反光板”海面、沙堆、雪地,紫外线的人造“反光板”城市的高楼大厦更为可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大街上,紫外线照射要比茂密的树林和宽阔的草地强烈得多。因为林立的高楼大厦相当于立体多面反射板,特别是街边的橱窗,可反射高达85%的紫外线。对城里人来说,走在大街上仅用防晒伞、防晒帽和防晒衣是不够的,更多的人还必须涂抹防晒霜,现在还出了儿童专用防晒霜。可见,现代人对紫外线的防范意识有多强。

小孩子皮肤嫩薄,夏天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肌肤在太阳光下直晒、暴晒,以免晒伤。当皮肤直晒暴晒后,日光中的紫外线首先损伤表皮细胞,破坏皮肤的保湿功能,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还活化酪氨酸酶,加速色素合成,让皮肤变黑;其次损伤真皮细胞,造成真皮层水肿、发炎,表现出来就是被晒得发红,严重时出现水疱。因此,如何防晒是夏季的必修课。

日常生活的衣服也有防晒作用,细纤维织物优于粗纤维织物,高密度织物优于低密度织物,厚布优于薄布,深色优于浅色,涂层染色布优于基础布。

衣物的颜色也影响防晒效果,红色橘色浅绿色天蓝色白色。

深红色、藏青、黑色等深色服装是最理想的防晒服装。

紫外线的三个波段

紫外线的波长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200~420纳米的光波统称紫外线(UV),可细分为长波(UVA)、中波(UVB)和短波(UVC)三个波段。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波长为200~290纳米,被大气臭氧层几乎完全吸收,都不用人去遮挡,老天就已经帮人类把UVC挡在大气层外了。

短波紫外线经玻璃折射后可进入室内,所以又称为“室内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波长为290~320纳米,可以到达真皮浅层,导致皮肤晒红。大部分UVB被臭氧层吸收,同时可被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可以用撑伞戴帽、穿长袖长裤的办法遮挡掉UVB。

中波紫外线是引起皮肤泛红、发炎及晒伤的主要原因,但可以被云层、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又称“户外紫外线”。一般情况下,防中波紫外线靠“全副‘捂’装”就足够了。

长波紫外线简称UVA,波长为320~420纳米,可以穿透真皮层,能深入皮肤全层,导致皮肤晒黑。

长波紫外线则不受这些阻挡,无孔不入,而且对皮肤造成的伤害更严重。因长波紫外线可穿透真皮层,不但会激发色素合成使肤色“变黑”,还对胶原、弹力纤维甚至成纤维细胞有杀伤力,是造成皮肤老化、细纹产生的祸首。

从防晒效果、便利性和安全性角度来看,硬防晒(通过穿戴)优于软防晒(通过涂抹),即使地面上和空气中反射的紫外线,硬防晒也可以完全阻断。但软防晒通过涂抹防晒产品防护,不必穿戴过多衣物,既清凉舒适,又能充分展现自身的形象。

软防晒指涂抹防晒霜等身体防晒产品,又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晒。

物理防晒是采用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等物理遮盖的方式,阻挡、反射或散射掉紫外线,达到防晒的目的。

化学防晒又称紫外线吸收剂,通过二苯酮、水杨酸乙基己酯等吸收有害的紫外线而实现防晒。

生物防晒剂所含谷胱甘肽、维生素E、烟酰胺等物质,则能通过清除或减少紫外线照射所产中间产物生活性氧基团,从而阻断或减缓组织损伤或促进晒后修复,起到间接防晒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防晒产品几乎都含有上述防晒成分,三种防晒产品各有优缺点,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自身肤质、生活环境和防晒程度,选择合适的防晒霜。

三、冬养三九,充养阴精

冬主收藏,肾主藏精,三九养阴。“冬至当日属九”,即从冬至当天开始计算,即进入了数九时节。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阴气极盛。此时补充人体阴精,可以累积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大多数的动植物均处于冬眠状态。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做到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合“养藏之道”。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光照时间短,气温寒冷,起居调养首先做到保暖,特别是在寒风刺骨的北方,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寒气刺激机体,侵入血液,影响代谢,伤人阳气,最容易受寒生病。

要想平安地度过寒冬,必须重视保暖,特别是孩子的头、背、腹、足等部位需要重点保暖。只有身体足够暖和了,血液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废物的运送才会顺畅,才能达到“养藏”的目的。

寒从脚下起,热从头上散。在冬季头部散热最快,出门在外,一定要给孩子戴一顶帽子,正所谓“头戴一顶帽,抵件小棉袄”。同时,养树护根,养人护脚,要给宝宝穿保暖的鞋袜,暖头暖脚,胜吃补药。最好加一件棉背心,保证胸背温暖,维护心和肺的功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减少受寒感冒的风险。防寒要从头做起,从脚暖起,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总之,“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