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原则(第1页)
第七章无条件养育原则
我还是这会儿就提醒大家为好,以下内容绝非“如何养育出好孩子”的步骤式菜谱。首先,我本人必须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家长,才能自诩可以提供最完整可靠、保证不出错的指导,来告诉别人怎么养育他们的孩子,可我不是。其次,我对这种指导方式心存怀疑。某些十分具体的建议(“如果孩子说X,你要站在Y位置上用Z语调说……”)本身就是对家长、也是对孩子的失礼。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可能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作用,也不能预先满足无限个具体情境。事实上,某些育儿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而妈妈和爸爸们因急于寻找“神奇疗法”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我将在本章及之后章节中提供一些粗略的育儿原则以及取代传统养育模式方法的思路。这些来源于调查研究、来源于其他深思熟虑的育儿顾问著作、来源于我个人的经验和我个人对其他家庭的观察。你将必须做出判断,判断每种思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你将如何将其应用到你的育儿行为当中。
坦率地说,与许多其他育儿著作理论相比,我在这里提供的育儿建议更富挑战性。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比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难;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更不用说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理由)要比借用“胡萝卜加大棒”去控制他们更难。“并肩协作”要求我们做得要比“实施手段”更多。
奇怪的是,实施“并肩协作”的理念往往需要满足更高的标准。一位研究人员观察到,低龄儿童即便在被告之停止做某事之后,通常还是继续不良表现,而家长就会下结论认为说话不起作用,然而惩罚,包括体罚,通常也是不起作用的。事实上,一项调查中有一半学步儿会在两个小时之内重新出现不良行为——四分之一会在当天“故伎重演”——无论家长第一次的反应是什么,“而区别在于,当打屁股不起作用时,家长却不会质疑其效用。”(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普遍认为孩子需要更多传统管教手段。)
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干预行为会保证起作用——无论是我的建议还是其他育儿专家的建议。但试图将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却基本上肯定不起任何作用,除了能换来孩子充满怨恨的暂时顺从。(如我们在第三章所见,通常就连暂时顺从都得不到。)我将要描述的手段则成功的机会更大,对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风险更小。
然而,这种从旧式方法的转变必须伴随着目标的改变。确切地说,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不应该是“我如何能让孩子听我的话?”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就我个人经验来看,你只要知道这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对家长来说更重要,就能预测他们家里发生的事情。你甚至可以不必知道他们的答案,也就是他们采用的是哪种养育方式,是强迫服从(第一个问题)、还是考虑孩子的需要(第二个问题)。问题本身就可以说明一切。
将焦点放在孩子的需要上,与孩子并肩协作以确保他们的需要被满足,要求我们必须承诺重视孩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问。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它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做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恐惧感、拥有感兴趣的事(通常与我们的不同)、拥有与众不同推理方式(而不仅仅是“可爱”)的人。
面对某些育儿专家及其随意提供的冷酷无情的育儿建议,我不寒而栗,通常因为他们并不尊重孩子,有些甚至不喜欢孩子。当我观察其他家长的育儿行为时,也会运用同样的标准。我所关心的并不是他们是否做出了和我同样的选择或采用了和我同样的养育方式,而是他们的行为、语言、语音、语调是否能够清楚地表明他们是重视孩子的。
接下来三章内容将提供一些做到重视孩子的建议,有三种具体手段:表达无条件的爱、给予孩子更多做决定的机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过首先,我要阐述13点育儿指导原则;看上去言简意赅,但每一条的实用含义却更富挑战性且出乎意料。
13点原则:
1.深思熟虑。
2.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3.专注长远目标。
4.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
5.不仅改变行为,而且改变视角。
6.尊重、尊重、尊重。
7.真实可信。
8.少说、多问。
9.记住孩子的年龄。
10.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11.不说没必要的“不”。
12.不要那么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深思熟虑
一次在感觉受挫时,妻子想明白了许多家长都要面临的困境,她说道:“如果不做点令我反感的事,我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听我的话。”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但有一种反应却是我们肯定应该避免的,即美化我们的一切行为,使其看起来不再令我们反感。困境没有了!同样,有些家长试图说服自己去相信他们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是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了孩子最需要的,即使并没有令人信服的正当理由。
最好的家长都乐于反省,并且愿意刁难自己。我不是在建议你要变得内疚自责、感觉自己不称职,这就有些过于自我批评了(或者说毫无用处的自我批评)。但为了明天成为比今天更好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再多花一点时间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
试着找出促使你形成自己养育风格的驱动力。你对自己越透明,越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历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养育行为(诸如导致你歇斯底里的驱动力和原因是什么),你就越容易进步。例如,最能引起某些家长愤怒的孩子行为,正是家长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喜欢的特质。正如丹麦诗人兼科学家皮亚特·海恩所说的:“在别人身上最难以原谅的错误,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错误。”
简而言之:请诚实面对自己的动机。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人不安的事情,麻烦自己反思一下。请警惕某些信号,你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可能已经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向”控制模式。
重新考虑你的要求
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时,或许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而是你提出的要求。雷人的是,很少有育儿书籍提到过这种可能性,大部分都以读者“让孩子乖乖听话”为出发点,提供强迫孩子服从的养育技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养育技巧包含了“正面强化”或“惩罚”,也就是贿赂或威胁。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涉及了更体贴周到、更尊重孩子的互动方法。却都几乎从未提及应鼓励家长反思自己提出的要求。
以新近出版的××书为例,它强调家长在“双赢谈判”中应该更积极、更巧妙。我发现这些具体概念很实用,其整体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地讲究慈爱。不过在回答家长“如何让孩子整理床铺或吃蔬菜”的具体问题时,作者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目标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相当健康的饭食,那还有必要强迫他们吃下某样东西吗?为什么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属于自己的地方还要按照家长的标准去维系呢?即使是相对进步的育儿书籍,也倾向于关注如何让孩子听家长的话,而非是否应该听家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