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2页)
另一边,李夏莲开始了辛苦却充满希望的“学艺”之路。
她依旧上午出摊,下午收摊后,匆匆吃口饭,然后赶到苏记小吃店。
下午的店里相对清闲,正是学习的好时机。李春兰系着围裙,从最基础的和面教起。
“水温要准,夏天凉点,冬天温点,酵母粉的比例不能错,多了发酸,少了发不起来。”
李春兰手把手地教,“你看,这样揉,要揉到面光、手光、盆光,这面才算揉到位了。”
李夏莲学得极其认真,她本就干惯了活,手上有力气。
但揉面是个技术加力气活,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但她从不叫苦。
失败了,就默默重来;烫了手,吹一吹继续。
接着是调馅。猪肉大葱、韭菜鸡蛋、香菇青菜,各种馅料的配方、调味料的先后顺序、搅拌的手法。
李春兰一点一点地教,李夏莲一点一点地记,还用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了好多笔记。
“炸油条油温最关键,太低了吃油,太高了容易焦。”
苏建国在一旁演示,“筷子放进去,周围起细密的小泡,这个温度就正好。”
李夏莲紧张地看着油锅,第一次尝试时,油条炸得歪歪扭扭,火候也没掌握好。
苏建国鼓励她:“没事,谁都有第一次,多练练就好了。”
李春兰不仅教技术,也教她“生意经”:
“那个王大爷每天来得最早,喜欢吃刚出锅的油条,脆一点;
李阿姨喜欢豆浆浓一点;几个上学的小子饭量大,给他们的粥啊之类的多装点,这些都是老主顾,得记在心里。”
李夏莲努力地记着,她发现,经营一个小店,不仅仅是会做吃的那么简单,更是一份人情世故和耐心的考验。
晚上回到家,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看着睡熟的小雨,李夏莲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希望。
第108章迟来的一章
日子就在这种忙碌与期盼中,一天天飞快地流逝。
李夏莲后来干脆上午也不出摊了,一心扑在“苏记”里,从开门前的准备,到高峰时的应对,再到打烊后的清扫盘点,每一个环节都亲身参与,不懂就问。
过程远比她想象的更辛苦,但她从没想过退缩。
姐姐姐夫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以及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她最大的动力。
她的小本子上记得密密麻麻,除了配方流程,还有哪位客人有什么喜好。
哪种材料在哪家批发市场买更实惠,天气变化对生意有什么影响。
她的认真和韧劲,李春兰和苏建国都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
“夏莲这劲头,真像我刚开店那会儿。”晚上休息时,李春兰对苏建国感叹。
苏建国点头:“是啊,妹子是能干又能吃苦,交给她,咱们百分百放心。我看再有个把月,她就能完全独当一面了。”
另一边,苏晓的高三生活更是按下了快进键。
摸底考试的辉煌战绩并未让她有丝毫松懈,反而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节奏。
老师们对她几乎是“免检”状态,给予了最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