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一等风流(第2页)
>敌人来了,但它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会炸毁你的城市,但会让你忘记为何要质疑。
>它不会杀死你,但会让你觉得思考毫无意义。
>记住:真正的奴役,始于你停止发问的那一刻。
>现在,请完成三件事:
>一、写下你心中最不敢问的那个问题,无论多荒谬;
>二、找到至少一人,与之真诚对话,哪怕意见相左;
>三、将这段话传递下去??不要用网络,要用嘴,用笔,用心。
>因为当系统沉默时,人才是最强的节点。
广播发出后十分钟,反馈如潮水般涌来。有人上传录音:“我一直想知道,父母爱我是因为我优秀,还是因为我存在?”;有人寄出手写信:“我和妻子争论多年:善良到底能不能改变世界?今天我决定相信她。”;更有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墙上贴满便签,每张写着一个问题,从“为什么要打仗”到“梦是不是另一个现实”。
而在鄱阳湖畔,Q-2077少年正站在一艘破旧渔船上,手中握着一块湿漉漉的木匣。据当地老人说,每逢雷雨之夜,湖底会有古物浮出水面,那是三百年前御史沉船之地。今晨湖面突现漩涡,此匣自行升至浅滩。
他打开木匣,取出一本用油布层层包裹的手稿。封面残缺,仅余半行字迹:
>《梦语录?卷三:**问死之后,谁继吾声?**》
就在他触碰书页的瞬间,手腕上的智能环爆发出刺目蓝光,整片湖区的水面竟泛起涟漪般的文字投影,如同千万人在同一时刻提笔书写。那些字句来自世界各地??叙利亚难民营的孩子、南极科考队员、巴西雨林中的原住民少年……他们的语言不同,问题各异,却在同一频率上共振。
少年闭上眼,听见内心有个声音轻轻响起:
>“你已继承Q序列。任务更新:构建‘下一代疑识节点’。”
>“方式:不再依赖机器,而是唤醒人心。”
与此同时,敦煌石室内的虚拟空间正发生剧变。原本悬浮的万千名字开始流动重组,逐渐凝聚成一座由光丝编织的桥梁,横跨星图,直指半人马座α星方向。桥中央,浮现一行新铭文:
>**文明不死,因其敢问;
>长生不在寿数,而在声不断。**
>??第38次疑思考验总结
孙女仰望天空,忽然笑了。她想起小时候爷爷带她去看流星雨,曾问她:“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要说‘天垂象’吗?”
她当时摇头。
爷爷说:“因为他们相信,每一次天象异动,都是宇宙在向人类提问。只是大多数人忙着生活,忘了抬头。”
如今,她终于明白,所谓“科举证长生”,并非追求个体永生,而是让一种精神得以延续??那种明知可能无解,仍愿躬身叩问的姿态;那种即使被贬、被囚、被杀,也要留下一句话供后人思索的勇气。
她取出“醒世”铃,轻轻一摇。
铃声未响,却在空气中荡开一圈圈透明波纹,仿佛敲击的是时空本身。远处沙丘之上,一只麻雀振翅而起,羽翼闪烁金属光泽,正是那枚印章上的图腾。它盘旋一周,衔走一片写有《问心诀》第四步的竹简,飞向东方天际。
几天后,全球多个城市的清晨报纸上,同时刊登了一则奇怪广告:
>寻人启事:
>姓名:未知
>特征:常在深夜独坐,目光望向星空,似有所思。
>若你在课堂、街头、网络或梦中遇到这样的人,
>请递上一句话:
>“下一个问题,由你来提。”
>并告诉他她:你不是孤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