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坚守 1(第1页)
第20章坚守(1)
小聪明不如傻坚持
投机取巧者常常半途落马,暴发户终究成不了真正的贵族。世界上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坚持不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天。而“傻坚持”的人虽然被人看做是脑筋死板、不知变通,但正是这样的人,才不会“顾左右而言他”,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干出成绩来。
2008年7月30日,阿里巴巴董事部主席兼首席运行官马云在香港出席“菁英论坛”时,与参加会议的香港年青人分享他的创业经验,“年青人做任何事,都要执著地坚持下去,因为有坚持就会有奇迹。有时候小聪明还真不如傻坚持,守得住寂寞才能成器”。
“这个世界上小聪明的人很多。”马云分享说,“有一次我在上海五星级波特曼酒店宴请一位重要客户,当时一位很高很帅的服务员小伙子端着盘子进来,看到我说,啊呀我认识你,我用你们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分期付账,仔细算了一下,可以省下一毛二分钱的利息呢。当时我就想,这种人就是太小聪明了,如果今天他不这么聪明算计,也许已经是总经理了。”
马云忆起自己曾经和同事们一起玩“杀人游戏”,同事们串通好让他做杀人者,表面上大家还装不知道,看他一个人在那儿自鸣得意地表演,以为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杀人者。这次经历使马云悟出一个道理,就是永远不要自以为聪明,把别人都看作傻子。
马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聪明人。“我从小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如果谁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马云这样评价儿时的自己。的确,马云从小功课就不好,尤其是数学,还曾经有考过1分的成绩,但他坚韧的性格早已显现端倪。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但是他的数学,只考了1分。
落榜后的马云垂头丧气的,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有一天,马云踩着三轮去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他捡到了一本书——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里高加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他决定再战高考。
1983年,19岁的马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这一次,他满怀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欢跟他开玩笑,他再次惨败,数学只考了19分。父母也开始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认定这孩子不是考大学的料,劝他安安心心学点手艺,混口饭吃。
但是他还是愿意再试一次,只有一次次地尝试才有机会。一个人可以乱想,但是不可以不想。事隔一年后,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高考前,数学老师冷不丁给他泼了一瓢冷水:“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的名字倒着写。”
结果,马云顺利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不仅如此,进入大学校园的马云还顺利当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并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对于一个二流高校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从小到大,马云就是这样,他要想做一件事,一定要做成才肯罢休。1992年4月,马云初涉商海,开办了海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刚启动时困难重重,第一个月的收入是700圆,而一个月的房租就要2400圆。一起合伙创办翻译社的几个朋友慢慢动摇了,他们考虑让翻译社趁早关门。但马云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说实话,马云心里也没有什么底气。他只是觉得,“要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为了弥补收支缺口,马云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但是,由于资金上的“先天不足”,加上当时的马云是初次下海,缺乏实际的经营管理经验,海博翻译社很快陷入困境。
为了维持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等地四处进货,靠贩卖些小工艺品、小礼品,来维持海博翻译社的日常开支。一夜之间,原本以接翻译业务为主的海博翻译社,变成了“海博杂货店”——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润的小商品,都上了货架,有一段时间甚至还卖过医药和医疗器材。推销的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做了3年的小商小贩,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后来,在认死理的“傻子”马云的坚持下,这个翻译社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
马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傻气”,甚至以此为荣:“我特别喜欢又傻又天真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猛又持久地走自己的路。”
2000年,在互联网“最冷的冬天”里,纳斯达克股市**,风雪交加,尽管许多企业竭力保命,但还是“冻死”了不少企业,也“冻坏”不少企业。美商网之类昔日比阿里巴巴还要风光的电子商务网站都灰飞烟灭,大批投资人对电子商务失去了信心,但是马云始终坚信,电子商务将是大势所趋。
“那个时候有谁是真正愿意加入阿里巴巴的?那个时候我们把街上会走路的都招过来了,只要不是太瘸我们都要。但是后来,聪明的人都离开了。后来这些人中很多聪明人离开公司去创业,真正成功的也没几个,倒是一直留在公司没地方去的那些不聪明的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收入越来越高。”回想起那段时光,马云幽自己一默。
从常理上说,当经济形势突变之时,人本能的反应是坚持并被动地期待转机。但转机难以如愿出现之时,灾难就在复述的过程中被渲染放大,回避之意就会油然滋生,能够坚持的人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那时,马云最常说的一个词是“活着”。他希望公司员工坚持下去,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但那时的网站,尚不知道如何赢利。马云为阿里巴巴制度的目标是:“只赚1圆钱。”一块钱非常具体,会让大家的目标感异常清晰。他对全体员工说:“要赚100万圆钱,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但要赚1圆钱,谁都知道怎么去做。每个人都多做一个客户,对客户做好一点,让成本减少一点就可以了。2002年,赚1圆钱就实现目标,赚2圆就超过了目标的100%,赚3圆就超过目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