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识与习惯(第3页)
有一次,孔子去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感到奇怪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啊!”孔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境遇地位,正是对人生处世道理的正确运用。
如此看来,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可能就是因为对于琐细小事,他也毫不怠慢。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能像孔子那样当一个圣人吗?虽然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如能注意,不要弄错自己的境遇与身份地位,则成为中人以上的人还是没有困难的。
然而,世上的人往往背道而驰,稍有些成就,便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境遇,而做出与自己的身份不相适应的事来。一旦遭遇困难,便失魂落魄,终致丧失一切。这种骄其侥幸、哀其祸灾的态度是庸凡之人的通病。
动机与效果
我最厌恶心智不正的轻薄才子。尽管他表现得非常巧妙,但毕竟不是出于真心,所以我不愿与他们为伍。然而人不是神,单从外表行为很难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所以在不知其心智的情况下,容易被行为巧妙的人所利用。
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良知良能学说“凡是内心所思一定会表现在其外在行为上”来看,心智善良的人,其行为也必定善良,行为不好的人,其心智也一定不好。但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并不完全正确。心智善良也有行为不好的可能,行为善良也有心智不良的可能。
我一点都不懂西洋的伦理学与哲学,只能根据四书及宋儒的学说对人性的理论与处世的道义作一点研究而已。没想到的是,我的上述意见竟与保尔逊的伦理说不谋而合。他说,英国的伦理学者米尔黑德曾经讲过,只要动机善良,其结果即便不好也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动机说。
比如克伦威尔为了解救英国的危机,弑杀了昏愚君主,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种行为在伦理学上不被认为是坏事。在今天被当做真理的保尔逊伦理说,认为动机与结果即心智与行为,在分量与性质上仔细考量之后,才能论定善恶。比如,同样是为了国家而作战,有的是为了扩张领土而发动侵略战争,有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的正义战争。
再从主权者的立场来说,他的政策是为了国家为了国民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如果他选错了开战的时间,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可恶的;但如果他误打误中,连战连胜,使国家得到富强,人民有了福利的基础,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不说是好的了。比如克伦威尔解救英国的危机,其行为诚然是善的,但如果他的行为使国家陷于灭亡的话,其所做的一切仍然属于可恶。
保尔逊之说到底是不是一种真理?我实在难以理解,但是与其赞成弥亚赫得的学说,认为心智善良,行为就必定善良,还不如认为“把内心的志向与外表的行为两相比较考量之后,才来论定其善恶”较为正确。
我经常接见一些客人,把回答他们的问题当做一种义务,很亲切地接待他们,这与受人请求后不得不帮忙,半推半就地做了,虽同属一件事情,但其心智与动机却大不相同。同样道理,有时虽然心智相同,但因时间与地点不同,行为也迥然不同。
就好像土地有肥沃的也有贫瘠的,气候有寒冷的也有温暖的一样,人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的时期,所以虽然我一直以同一志向处事,但因对象情况不同,我们的行为和结果也大不一样。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之前,我们一定要先非常仔细地考量他的心智与行为的分量与性质。
人生在于努力
大正二年,我已经七十四岁了。这几年,我一直采取尽量避开杂务的方针,可是,也不能完全闲散下来,我还得照料自己一手创办的银行,所以,虽然上了年纪,仍然照常在活动。人工作不分年老年少,失去了努力奋斗的进取心思,这个人就不会发达。同样,一个国家如果充满这样不思进取的国民,这个国家当然也不会繁荣昌盛。
我一生兢兢业业,自勉自励,做事尽忠职守,一点都不敢懈怠。每天早晨都在七点以前起来,尽量接见来访客人,不管一天来多少人,只要有时间,一律接见。
我这样一个已过七十的老人,尚且不敢有懒散怠惰之心,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加谨慎,长思长进。因为惰性会蔓延,开始就懒散怠惰就会一直懒惰下去,最后也决不会有好结果。坐着做事情比站着做舒服,但坐的时间长了,膝盖会痛;躺下来做事情更舒服,但躺的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痛。怠惰的结果终究是怠惰,时间长了,不但一无所得,而且会加速落后,不进反退。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勤奋努力的好习惯。
人们常说必须增长智力了,或必须了解时势了。诚然,这些都是很必要的事情,但要想加大对时势的认识,正确对事物作出选择,你必须先增长智力;不学习知识,却想增长学问是不能如愿的。即使这样做了,智力达到了一百,但如果不能够灵活运用,那么有再多的知识也都是死的。
要想灵活运用智力,应先学习实践,努力推行。如果只是一时兴致所为,也没什么用处,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坚持,做到终生学习,才会有结果。一般上进心强的国家,国力会越来越雄厚。与此相反,懈怠心盛的国家,其国力会越来越衰弱。现在,我们的邻国中国,就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好例子[此话说于1913年,指晚清——编者注]。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学习,使得各乡各镇之间,全民上下都能享有美风的熏陶,好使国家能在其美风之下,同享造化。如果各国都能认真学习,那么,个人的努力,不只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幸福而已,他是在带给一乡、一国,甚至整个天下更大的福利。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这实在是太重要了。
人生在世,一个人要想成功,智慧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即要想成功一定要先有学问。但认为只要有学问就能马上成功又是对成功的极大误解。《论语》中有个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这个意思是说,只逞口舌善辩,不实践道理是不对的。我很赞同子路的话:不要以为只在书桌上读书才是真正的学问。
总而言之,“凡事决胜于平常如何作为”。我们用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来举例说明。平时不注意卫生,生病了就马上去找医生,因为医生的职责就是医治病人,所以,什么时候都应该替患者治病。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医生一定会劝你平常要多注意卫生。因此,我希望所有的人要努力学习,同时,在平时就要多加注意一切事物。
就正避邪之道
凡是能够对事物作出判断,经常说“要这样”、“不要那样”的人,一定是正邪曲直非常明了的人,因为他懂得当机立断。但有时候有些事是不能果断的,比方说,有人用花言巧语做前锋,用大道理做后盾来劝诱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放弃自己的主张,而听从对方的话。我们在无意识之中,就这样违背了自己的本来心意。如果在这紧要关头,我们能够保持头脑冷静,不忘却自己的主张,就不会迷失自己,这是最锻炼意志的地方。
如果遭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用常识的方法先把对方讲给你的话自问自答一番,这样做就比较妥当了。结果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听从对方的话,开始可能会得到利益,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不利情况。二、对方的建议,目前可能看不到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利益。如果能够这样思考,你就不会被迷惑,并且可以按照你的本意去做事情。我认为这也是锻炼意志的好方法。
简单地说,意志的锻炼可分成善恶两类。比如石川五右卫门(江洋大盗)是一个在做坏事方面意志相当坚强的人,他就是经过坏的意志锻炼法训练出来的。虽然锻炼意志非常必要,但没有必要去锻炼坏意志,我也没有为此专门立论著书的想法。可是,如果我们采用背离常识的锻炼法,会导致错误判断,说不定会产生第二、第三个石川五右卫门。所以,在开始锻炼意志之前,应该先训练对常识的判断,这是很重要的前提。用这种方法锻炼出来的人,用心处世待人,不会有过失。
这样看来,锻炼意志一定要有常识的配合。有关常识的培养,其他文章已有详细的讲解,在此从略。不过,根本的出发点依然是在孝悌忠信,即本着忠孝二字去培养意志,凡事循序而进。不管做什么事,记住一个原则:深思熟虑以后再作决定。
但不是每一件事都一定有充足的时间可以让你去思考,事情会突然发生,或者遇到不速之客,你必须马上作出应答,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充分地考虑,如果你平时常漫不经心,疏于锻炼,那就很难当机立断,从而,也许就会产生一种与你心意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无论什么事情平常都要注意不断地锻炼,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旦有了状况,你才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