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人格与修养(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然而,人心易变,平时坚定地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动摇心志,造成与平素所想的完全不同的结果,像这样就是平时缺乏精神修养,意志的锻炼。实际上,具有相当修养、历经千锤百炼的人,也不见得不会遇到迷惑,更何况社会经验尚浅、涉世未深的青年呢?所以,青少年们应特别注意,如果自己平素所主张的想法,万一因事不得不改变时,最好深思熟虑后再作决定。以慎重的态度深谋远虑,心自然会大开,也能使自己的本心回到其原来的住所。千万要记住:自省和熟虑,是锻炼意志的大敌。

我自明治六年因事辞官以来,就下定决心以工商业为自己的天职,并且暗下决心,不管怎样也决不重返政界,吃回头草。本来,政治与实业就是错综复杂的两条路,唯有远见的非凡之人,才能兼顾两者,悠游其间。可像我这样的平凡之人,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如果去从事,或许一步走错而终归失败。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政界死了心,而专心投入实业界。

至于当初弃政从商,当然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意思,其间有些朋友也劝告我慎重,但都被我谢绝了。就这样我决心一心一意向实业界前进。然而,尽管最初的决心是那么勇气十足,一旦付诸实行,才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愿以偿。所以四十余年之间,屡屡动摇心志,幸在万分危险时,总能稳住脚步,直到今天,才总算勉强有了结果。而今回顾这一切,其间经历的苦心和变化,实在远比当初下决心之时要多得多了。

假如我的意志稍微薄弱一点儿,在遭遇许多变化与**时失足而踏错一步,也许今日就已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例如,在过去四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中,若该朝东的却朝西而去,姑且不论事情重要与否,那么开始时的决心就会因此而受到挫折。

假如因一次的挫折就乱了脚步的话,不久,原本下定的决心也受到了伤害,或许自己会因此自忖:“既然走错一步,错到底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便会毫无忌惮地做下去,这也是人之常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同这一比喻,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往往系在一念之间。可见意念是否会动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因素。值得庆幸的是,每次碰到那种情况,我都会深思熟虑,小心谨慎,虽然也有过差一点就动摇心志的情形,但很快就会回复到我原来的决心,就这样我平安无事地度过四十多年。

所以,在处理问题时,无论事情如何琐碎,都不可以弃之不顾;事情不分大小,当它与意志有所违背时,就必须断然摈弃。因为,最初看来极微细之事,有可能正是导致全局皆输的原因。因此,无论从事任何事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可以进行。

驳斥修养无用论

修养是提升精神、知识、身体、品行各方面的磨炼,只有这样不息地修养,才能到达圣人的境域。谈到修养一事,我曾经遭到别人的攻击。攻击我的说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点:第一,修养会伤害人性的天真烂漫,所以不好;第二,修养会使人卑屈。我对这些异论曾经辩驳过,回答如下:

首先,主张修养会阻碍人性发达的人,这是一种误解修养的说法,混淆了修养与修饰的不同。所谓修养,就是修身养德,包含磨炼、研究、克己、忍耐等诸德目,强调人通过努力逐渐达到圣人和君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有充分的修养,必能日复一日地改过迁善而接近圣人的境地。若为了修养而有伤天真烂漫,那么,就不会有人去追求当圣人君子了。

至于说修养会使人成为伪君子,陷于卑屈,这种修养是错误的修养,不是我日常提倡的正当的修养。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自然天性才好,我也最为赞同,可是人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发作,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毫无阻碍,就是圣人君子也只求有所节制即可。所以我断言,那种认为修养会使人卑屈,会伤害人性的自然的说法,是极大的错误。

其次,说修养使人卑屈,我认为那是他们忽视了礼节上要敬重虔诚所造成的妄说。一般而论,孝悌忠信、仁义道德得自日常的修养,人若愚昧、卑屈,绝不能达到圣人君子的境地。《大学》中的“致知格物”,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修养。

修养并不像捏造泥偶,它会增长人的良知,发扬人的灵性。修养累积愈深厚,其人处事接物,就会善恶分明,面临取舍抉择之时也才不会犹豫不决,而且还能从善如流。因此,要增长智慧,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在重视修养的同时不轻视知识,只是,现在的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缺乏精神的磨炼。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更要加强修养。如上面所说,以为修养与知识不相容,是大错特错的。总之,修养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提升精神、知识、身体、品行各方面的磨炼,不但青年须有修养,老人也要有修养。只有这样不息地修养,才能到达圣人的境域。

人格的修养法

在世界诸强国中,都有其宗教和道德律的树立。反观日本帝国,却依然处于思想道德的混沌时代,身为一个日本国民,我真是惭愧啊!试看现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往往走在利己主义的前端,为了利,似乎什么事都可以忍。更有一种倾向,即与如何使国家富强相比,把追求自己的富裕放在首位。富足原本就是极重要的事,人没有必要效法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作为生活上的指导方针。

孔子说:“贤哉,回也!”此褒扬颜渊安于清贫的话,里面包含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义。是在说富贵未必是坏事,我们无须加以贬谪。但如果人人仅以个人一身富裕为足,将国家社会的福利置之度外,视若无睹的话,那就令人感慨万分了。

说到富贵,社会人心的归向多半如此,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社会一般人士之间欠缺人格修养的缘故。如果一个国家确立了国民所应遵守的道德律,人人能秉持信仰以立于社会,那么人格自然会养成,会提升,社会也就不会再有唯利是图的歪风了。因此,我奉劝青年们,务必修养人格。青年是真挚而率直的,而且身体充满活力,上进心强,应该养成所谓“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他日既可求一己之富,也能谋求国家的富强。请记住:在信仰动**的社会中,青年们最易受人**。所以青年们千万要小心把持自我,以自重为要。

人格修养的方法很多,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仰基督教的。我从青年时代起就志在儒道,而且把孔孟之道作为我一生的指导原则,所以我深信,尊重“忠信孝悌”之道,才是有权威的人格养成法。

简而言之,注重孝悌忠信之道,就是以仁为本,盖“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也,这是处于世上一日不可或缺的要件。在已经以忠信孝悌为根本修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努力讲究启发智能的功夫,最为完善。智能的启发一旦不够充分,就无法要求在处世中能完全发挥作用,更不能圆满达成忠信孝悌之道。智能一旦发达,就能判别接物的是非,也能创建利用厚生之道,并可与根本的道义观念相一致,处世起来不致有任何谬误和失败,人生的终局才会得以圆满成功。

商业无国界

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旧金山突然爆发了学童问题,从此以后,日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就日趋淡薄。造成这种现象之原因,并不是日本人要疏远美国人,而是美国某方人士日益厌恶日本人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像明治三十五年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看见的“禁止日本人在此游泳”的告示一样,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一向对美国印象深刻,特别是身为日本实业界的一分子,基于日美贸易的关系密切,所以对于日美外交方面颇感担忧,并费尽心思谋求改善之道。

不久,侨居在旧金山的日本人组织了在美日本人协会,会长手岛谨尔,特别送一位名叫渡边金藏的人回日本,要求我为改善美国人厌恶日本人的情绪,计划组织在美的日本人会,请求祖国各界体谅侨民的心意,并给予大力支持。因为他们意图正当,时机合适,所以我答应他全力支持和帮助,并鼓励美日人民一起努力。我又向渡边金藏谈起明治三十五年的金门公园所见,还请转告手岛氏会长和其他的会员多加注意,诸如此类小事,切莫掉以轻心。这是明治四十一年的事。

同年秋天,有不少美国太平洋沿岸商业会议所的议员来日本旅游。这是因为我国的东京商业会议所和各地的商业会议所地位相同,所以邀请太平洋沿岸商业会议所的议员们组团来日旅行。当然促使日美外交和睦,化解眼前日美间误解才是首要目的。当时来日本旅游的有旧金山的F。W。杜鲁门,西雅图的J。D。罗门,以及波特兰的O.M。克拉克等人。

我在种种聚会中同他们进行了会谈,就日美两国间历年来的关系变革,详细加以分析,希望能以他们的力量化解这种种的误解。另一方面也指出,移居美国的日本人或许尚未习惯欧美的风俗习惯,所以有不讲公德、态度粗鄙、形象恶劣,或不愿受侨居地同化等缺点,希望彼此体谅矫正,成为美国所欢迎的移民。关于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处在今日自由开放的时代,如果因为人种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就讨厌日本人,那么,以文明自居的美国人多少有些偏狭。假如真的有这种情况,那就是美国人的谬误了。而且,也违背了美国当初建国的意旨。

日本能立足世界,是美国的功劳,日本人一向非常感激怀念这个恩德,所以努力增进两国外交之间的亲善关系。但若是美国怀有种族歧视及宗教差异的偏颇心而讨厌日本人,并给予差别待遇,这是美国所不应该做的。总之,果然如此的话,我们不能不认为美国是以正义始而以暴戾终了。对我这一番诚意的话,当时来访的商业同业公会诸位会员,都认为我言之有理,并欣然接受我的诤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