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0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330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事不宜迟,第二天,忽必烈就带着心腹谋士刘秉忠,在五百蒙古骑兵的护卫下,往中都去了。

这刘秉忠,就是历史记载中那位“元代汉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忽必烈的宰相,鼓动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将忽必烈推上了大蒙古国的汗位,制定了大元国号,规划了元大都。

与此同时,此人在历史上还做过郭守敬的老师。

赵朔在十几年前,准备修苏伊士运河时,就考虑过刘秉忠。只是当时刘秉忠应该还没有成年,而且赵朔也不知道此人在哪,才交给了胡榘和秦九韶完成。

事实上,当初蒙古国第一次攻入金国时,刘秉忠还未出生,他的父亲刘润就投了成吉思汗。

后来,刘润归入拖雷麾下。

刘秉忠今年三十三岁,已经成长为忽必烈的心腹谋士。

然而,就是忽必烈和刘秉忠刚刚出发之际,华夏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真的找到了!哈哈!这是天助我贾似道!天助王上啊!”

贾似道望着眼前散发着浓重潮湿异味的木匣,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

自从十四年前投赵朔以来,贾似道宦海沉浮,三年前已经做到了工部郎中的位置。

工部郎中,在金宋时期是一个六品或者七品的职司。赵朔汗国重视工部,这职司的品级高一些,是一个正五品下的职司,也算进入国家中层官员之列了,

公允来讲,贾似道的升官速度并不算慢。

但是,考虑到贾似道的姐姐贾美人是赵朔的后宫诸女之一,还给赵朔生了两个女儿,这个升官速度绝不算快。

事实上,赵朔既觉得贾似道是个人才,又受历史记载的影响觉得此人的人品不太好,一直没有刻意提拔,特意交代了中书省,按部就班地给贾似道升官或者贬谪,不必给予任何优待。

但问题是,贾似道自己不知道啊!

他一直想着讨赵朔的欢心,加官进爵。

两年前,贾似道找着了一个机会,争取了“桑干河疏浚大使”的差遣。

赵朔汗国之所以设置这差遣有两个原因。

其一,桑干河流经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其下游卢沟河还离着中都非常近。

到了汛期,桑干河一旦发洪水,很容易威胁到中都。所以,很有疏浚这条河的必要。

其二,赵朔没有如历史上元朝一般,另建一个“元大都”出来,而是以金中都为国都。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中都城的城区渐渐不敷使用。

赵朔想要再在中都外面修建“罗城”,扩大中都城区的范围,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另外,赵朔汗国最新修建的铁路,也需要大量的枕木。

中都附近的木材不敷使用,再说了对中都附近的环境破坏太严重也不好。

这就需要山西河北的木材提供支持。

通过桑干河运输,就是这些木材最便宜的运输方式了。

当然了,贾似道争取这个差遣,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桑干河工程,只是赵朔汗国境内的无数工程之一,就算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务,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功劳。

贾似道看中的是历史上的一条记载。

“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如果借助修桑干河的机会,把“传国玉玺”找着了,这不就发达了吗?

到了现在,赵朔不但尽取华夏故土,而且拓地何止万里?但才仅仅是是“赵朔大王”“赵朔汗国大汗”而已!

不知多少汉人盼着赵朔更进一步当皇帝呢,上面还有个蒙古大汗大家心中不服!

只是赵朔当初斩杀了宋国使者宣缯,拒绝了称帝。后来,又没有露出什么口风,大家没有好的机会而已。

如果,传国玉玺重新现世,那不就有正当理由劝进了吗?作为献上传国玉玺的贾似道,能不飞黄腾达?

贾似道就不信了,赵朔对那至高的位置,真不感兴趣。

于是乎,两年来,他一边兢兢业业的修河,一边组织人手在桑干河中打捞古代遗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