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元愉之死(第3页)
竟有这样糊涂的皇帝!
妙通惊讶万分,已故的孝文帝,在位二十八年,外有征战,内要改革布新,做了许多大事,政务比元恪何止繁忙十倍,却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纵然孝文帝也十分宠爱冯幽后,却绝不曾将奏折发给后妃审批,更没有让女人参预政务意见。甚至他的所有诏书,都由他亲自撰写,不必经过廷臣。此外,孝文帝还经常读书,并著了一百多篇文章印行到大江南北。没想到他的儿子元恪却会这样疏懒懈怠,对政事漫不经心,辜负孝文帝生前的厚望。
看来,筝儿如今真的大权在握了,只怕高皇后还不知情吧?
然而这种荣宠是多么脆弱,几滴“灭心莲”毒液就能断送掉她的前程和权力。
“筝儿!”妙通重重地唤了一声,将胡容筝从沉思中惊醒。
“姑姑,有什么事情?”
“你……要慎重。”妙通的面色凝肃。
胡容筝微微笑了:“大师,你熟读佛经,深通出世之道,但你可知道,《孙子兵法》的精髓是哪一句话?”
妙通的眼中不禁露出疑问之色:“哪一句?”兵圣孙子的书,她一个老尼怎么会读?
胡容筝停住笔,凝视前方,她的眼睛里忽然喷出奇异的芒彩,竟隐隐带着杀气:“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妙通沉吟不语,品味着这句话里深藏着的玄机。
胡容筝的声音成熟而威严,绝不像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嫔妃,“姑姑,我一定要赢得这一战,攻守之道,我早已了然于心,在没站稳脚跟之前,我绝不会轻举妄动……姑姑,你放心,在外面,我自然会韬光养晦,我一向都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她低下头,在定州刺史的奏章上批了个“可”,又加了几句勉慰的话:“元刺史忠勇可嘉,立功之日,当宣谕天下,以风群臣。”
定州刺史元诠是个好虚名的人,见到这些话,自然会感激涕零、奋勇当先。
胡容筝的唇边泛起了一丝不易捉摸的微笑。
3
秋天的夜空,似乎格外高、格外远、格外湛蓝。
胡容筝坐在院子里面,倚栏出神地看着星空,一颗流星在西边划出了一道白光,转瞬销灭,那白色的轨迹却还依稀留在天空。秋虫在栏下低声鸣叫,凄清、寂寥。
片刻后,她有些意兴阑珊地站起身来,宫女为她打起帘子,迎面,是桂殿中的几十枝明晃晃的蜡烛,将殿中照得一片通明。
今夜,她照例要为元恪批改奏章,而元恪却在高皇后的寝宫留宿。他们夫妻恩爱,自己呢,也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为什么却会有一种十分失落的心情?
“将蜡烛都灭了,只点一盏灯在案上。”胡容筝懒洋洋地吩咐。
“是。”宫女恭谨地答应退下。
桂殿里顿时变得十分晦暗,面对案上的几十份奏章,胡容筝这才打起了兴致,拿起一本淡黄绫子外皮的亲王折子,翻看起来。
“报,外面有人求见充华夫人。”宫女隔帘奏道。
胡容筝一愣,已经是半夜了,怎么还有人入宫求见?魏宫里向来是酉时宵禁,此人既然有办法入宫,想必也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谁?”她追问道。
“清河王元怿。”
“是他?”胡容筝更是怔愕,难道他想趁着夜静无人来见她吗?
这个大胆狂徒!入宫半年来,胡容筝不可避免地见到了清河王几面,她没有料到他是那样一个相貌英俊、气度出众的青年,令她的眼睛为之一亮。
少年时她也曾见过元怿两面,那时他连胡子还没长出来,身材高挑却稚气温和,印象中是个平和儒雅的少年,并无多少英气,所以听到元怿的求婚,胡容筝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并无半点可惜之情。
这次重逢,胡容筝才看到他的光芒四射、英气勃勃,难怪洛阳城里的公侯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
听得宫眷们说,他的才识和骑射也都十分不凡,每一次见到他,她都能从他的眼中读出深自压抑的渴慕,那份渴慕让她珍惜,那份压抑让她敬佩,如果早见到他几个月,也许她会重新考虑她的婚姻……不,她还是宁愿选择入宫。
“充华夫人,准他晋见吗?”宫女又催了一声。
胡容筝仍然犹豫未决,她并不想见他,但她也知道,清河王元怿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若无要事,绝对不会这样冒失地前来打扰。
胡容筝默思了很久,才重重地一点头道:“叫他进来。”
片刻后,帘子再次卷起放下,一个身材挺拔的青年大步走了进来,撩开黑色射箭服的下摆,在桂殿中远远地跪倒在地,低声说道:“臣清河王元怿,跪见胡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