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16(第2页)
狗不爱吃自己无心猎捕的鸟的骨头,不足为奇。但它们连自己喜欢追捕的猎物也不爱吃,就很让人费解了。因为狩猎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吃掉捕来的猎物吗?此外,狗也不愿意吃腐烂的水禽或任何野禽的尸体,更不会碰那些以下水和垃圾为食、皮肉腐臭的鸟。这种厌恶或许真有本能的因素在内,因为吃掉那些腐肉的,本就应该是狗[257]的同餐之友——秃鹫[258]、鸢、渡鸦和乌鸦等生物。它们似乎才是大自然任命的清道夫,专门扫除地球上所有讨厌的尸体。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五十九封
埋在沃尔默猎场沼泽的木化石并没有被挖尽,因为挖泥炭的人还能时不时碰到一根。最近,我就在村里一名木匠那看到了这么一截木化石。它是截小橡树的粗端木料,直径约五英寸,长约五英尺,是那名木匠从橡树村的一名工人那买来的。显然,这截木料是用斧头齐着树根砍下来的,木制沉重,黑如紫檀。被问及为何买那根木料时,那名木匠告诉我,他是为在法纳姆做细木工匠的兄弟买的。后者会将其嵌在一些更白的木头里,用来做柜子。
那些常在春夏两季傍晚出门的人,时常都会碰见一种喜欢在夜间展翅高飞、叫声短而急促的鸟。这种鸟我也碰到过,却直到最近才知道其具体的品种。现在,我已经可以非常肯定,那一定是欧石鸻。天黑之后,几乎日日都有从山上高地和北方田野而来,飞往多顿的欧石鸻经过我家。因为多顿多溪流和草地,它们能在那里找到大量食物。夜飞的鸟无疑都很吵闹。它们不断重复的叫声是保持队形的信号或口令,起到的作用,或许就是确保彼此不会在黑暗中失散吧。
秃鼻乌鸦在秋天傍晚的行径是非常离奇有趣的。黄昏将至时,它们便会结束一天的觅食,排成长长地一列往回飞。最后,数千只秃鼻乌鸦都会聚集在塞尔伯恩冈,“呱呱”大叫着盘旋于空中,或嬉闹着猛地扎向下方。不过,因为离得太远,所以叫声传到下方的村庄时已经变得含混不清,更像愉悦的低语,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那声音也像山谷中猎狗的吠叫,或疾风掠过高树、浪涛拍打礁石之声。当这场盛典随着最后一丝天光的消散而落幕时,它们便会退回提斯泰德和罗普利的山毛榉林深处过夜。我们记得,有个对自然神学很有感悟的小姑娘常常在入睡前说,那些秃鼻乌鸦其实是在祷告。要知道,当时,她还年幼得根本不可能知道上帝真的曾在《圣经》里说过这样的话:“他喂养呼唤他的乌鸦。”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六十封
赫克萨姆博士在普利茅斯写下的《论气候》[259]里不乏奇妙又准确的观点。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份关于1727年至1748年间气候的报告。报告中说,德文希尔郡虽然经常下雨,雨量却不大,有些年还会非常小。比如:1731年的降雨量便仅为17。266英寸,1741年为20。354英寸,1743年为20。908英寸。虽然靠海之地因多流云而空气潮湿,但这些云却不会深入内陆。因此,海边尽管降雨量不大,却显得比较潮湿。根据赫克萨姆博士的观测,普利茅斯最潮湿的年份降雨量也只有36英寸。此外,便是1734年的37。114英寸。这个数值与我在塞尔伯恩短期观测的结果相比,还不如后者的一半。赫克萨姆博士说,小雨频繁,空气就潮湿;而压下了蒸汽的大雨,反而会导致空气干燥。他还认为,干旱时节天空之所以昏暗不清,就是因为能透光的蒸汽不足,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他发现有些天体在天气潮湿时比天气干燥时更透明,但雨季中,他却没有发现空气存在类似的变化。
我一个住在山冈那边的朋友[260]曾把他的三门回旋炮搬到我这里,炮口对着垂林,以为能获得非常不错的回声效果,结果却大失所望。于是,他把这三门炮搬到了垂林中的空地。结果,炮声冲过石地和心木林时非常洪亮。不过,让听者觉得愉悦的回声,还是在赫米蒂奇。在那里,石地间轰鸣阵阵,仿佛要把所有山毛榉都连根拔起似的。但声音一旦转向左侧,又会灌满心木林池塘上方的山谷。稍停片刻后,轰鸣声似乎会再次响起,蔓延至哈特利垂林周围,最后才渐渐消散于沃德勒罕的灌木丛和小树林中。以前,人们便认为这里是处多回音的亚拿突,所以最适合做这类实验。或许,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句:当回音像音乐般停顿又复起时,便会为听者带来惊喜和美妙的遐想。
上面提到的那位绅士刚刚在其牛顿·瓦朗斯家中的客厅里安了一支气压计。气压计里的水银最初就是在塞尔伯恩装的,我们还小心翼翼地装了两遍,直到水银柱的高度与我的气压计完全相同为止。回到牛顿后他又装了两次。然而,因为那里海拔高,所以水银柱的高度比在我们村里时低了十分之三英寸。而且,如果气压更低的话,水银柱高度或许也会更低一些。在牛顿,气压计的水银柱读数只有二十七。因为在暴雨天,水银柱往往都会降到二十八以下。我们以前都认为他在牛顿的房子比我家高两百英尺。但如果“海拔每增加一百英尺,水银柱高度就下降十分之一英寸的规则”成立,那气压计在牛顿的读数比在塞尔伯恩低了十分之三英寸的事实便可证明:牛顿那栋房子的海拔,其实应该比此刻我正待在其中写信的家要高三百英尺,而非两百英尺。
我得再补充一件事,想来它也不算跑题:塞尔伯恩的气压计读数比南兰贝思的读数低十分之三英寸。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断定:前者的海拔应该比后者高三百英尺。这一推断是有根有据的,因为从我们这里流出的小溪都是先从韦布里奇注入泰晤士河,然后才流往伦敦。因此,从塞尔伯恩到南兰贝思的地势肯定是越来越低。而蜿蜒于两地之间的小溪,长度应该都不低于一百英里。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六十一封
因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无疑是该地博物志的一部分,所以无须解释,我观察中碰到的一些特殊天气,比如:一些大霜天和酷暑天,接下来的四封信里肯定会有所提及。
1768年1月的霜寒期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是多年来最冷的一次,对那些常青的植物伤害很大。鉴于这种天气如此严酷,所以谈谈它成灾的原因,或许既有益处,又能被喜好园艺的人欣然接受。而且,此番讨论起到的效用,或许还能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