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3(第2页)
我正在做客的这位朋友很通音律[171],他用一支律管定在合奏调上,测出他家附近所有猫头鹰的叫声都是降B大调的。明年春天,他将会继续测试夜莺的叫声。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十封
塞尔伯恩,1771年8月1日
阁下:
猫头鹰和布谷的调子是变化的。一个朋友说,他那里大部分猫头鹰的叫声都是降B大调,但有一只却几乎比A大调低了半个音。他用来试音的律管是根普通的半克朗律管,比如琴师用来调大键琴的律管。它就是一种普通的伦敦定调管。
我的一个邻居耳朵很灵。他说村里的猫头鹰叫声有三种不同的调:降G大调或升F大调、降B大调和降A大调。他听见过两只鸟对叫,一只是降A大调,另一只是降B大调。请问:这些不同的调子是来自不同的鸟,还是来自同一种鸟中的不同个体?经过测试,这个人又发现布谷(我们这里只有一种布谷)的叫声也有个体差异。因为在塞尔伯恩林地附近,他发现它们几乎都是D大调:有两声齐鸣的,一声为D大调,另一声为升D小调,听来十分不和谐。后来,他还听到过升D小调的叫声,并且在沃尔默猎场附近听到过C大调的叫声。至于夜莺,他说它们的变调太快,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调子。在笼子或房间里,或许能更容易辨认一些。这人还设法确认雨燕和其他几种小鸟的声调,不过,这些都没法纳入任何既定标准中。
我常说,最早耐不住寒天的就是红翼鸫之类的鸟。所以,它们会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退到我们这里来。高脚类(rallae)的鸟也很不耐寒,冬季还没到,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北欧了。“Grallaetanquamjugataeunanimiterinfugamset;neearumunicamquideminternoshabitanteminvenirepossimus;uteeinaustralibusdegereobdefectumlumbri,terramquesicefrigidisobeandemcausam(鸡科的鸟仿佛是计划好了似的,都结队飞走了,一只也没剩下。夏季,因为土地焦干少虫,所以它们不能在南方生活。它们不在寒冷地区生活,也是这个原因)。”这段话出自瑞典人埃克马克之口。既然您正在研究迁徙,那就应该读一读他刊于《问学之乐》(AmoenitatesAcademicae)第四卷、565页上的那篇文章。
鸟的迁徙也可能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在一个国家会迁徙的鸟,在另一个国家或许就不会迁徙了。不过,鸡科(grallae)的鸟一到冬季,就必须舍弃北欧地区,否则便会饿死。因为它们的食物多来源于湿地或沼泽。
我很高兴您向林奈询问丘鹬的事。他应该很熟悉他那一区系的动物,定能对它们的习性做出详细解释。
如您所言,动物区系研究者们无法容忍干巴巴的描述,或仅仅给出几个同义词。原因显而易见,那样的事在室内就可以完成,可是调查动物的生活却是件麻烦得多也困难得多的事。只有好奇、有行动力,且常住在乡下的人才能胜任。
在我看来,国外分类法做得太模糊,几乎只有一两个特征,其余的描写大多都是泛泛而谈。可是我们的国人——杰出的雷先生是唯一一个精确描述了每个术语或词语的人。尽管他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们占了新发现和现代信息方面的优势,但仍无法望其项背。
多年不狩猎,我都记不清丘鹬是什么时候行动迟缓,什么时候灵活警醒了。不过,我跟一位朋友说起这事后,他说就他的观察看来,它们在风雪天最倦怠。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它们不想飞的原因,便只能是渴望食物。人们常见到山羊在风暴前潮湿的夜晚狂嚼青草,也是这个原因。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十一封
塞尔伯恩,1772年2月8日
阁下:
冬天,每每策马出行,看见各种浩大的鸟群时,我总要忍不住惊叹,并希望自己能够解释这一季节的各种奇特现象。刺激这些愚蠢生物的,一是爱欲,二就是食欲。前者使它们生生不息,后者让它们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过,两个原因中,到底哪个是促使它们聚集起来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考证。说到爱欲,毫无疑问,一年中,它们总有些时日是不沉溺于其中的;不过,**季节,嫉妒心理在雄鸟中普遍蔓延,几乎使它们没法待在同一片树篱或田野里。依我看,鸟在此时的亢奋和啼鸣,大多都是为了争宠献媚。而春天的鸟之所以分散开来,我想,多半也是这种嫉妒心理作祟。
再来说说食物:在食物匮乏的季节,人们认为,受本能的驱使,这些鸟便不应该聚在一起找食。然而,事实却是气候越恶劣,聚集在一起的鸟就越多。利己和自卫无疑是促使这种行为的动机。但愿这不是因为严酷的天气下,它们无依无助的结果。就像人类在大灾难面前,总会莫名其妙地聚在一起一样。或许,聚在一起会驱走些许寒冷,而在食肉鸟和其他危险面前,群体会让个体显得更安全一些。
如果同科的鸟聚在一起让我惊奇的话,那不同科的鸟聚在一起,我就更吃惊了。若秃鼻乌鸦群后常跟着一群寒鸦不足为奇的话,总有一群椋鸟像卫星般环绕在前者周围,就十分奇怪了。这是因为秃鼻乌鸦的嗅觉比其随从灵敏,可以带领它们找到更多食物吗?解剖学家们说,秃鼻乌鸦两眼间到上颚处有两条大神经,因此,和其他的圆嘴鸟比起来,它们的嘴感觉更灵敏,能探索到视线外的食物。也许,那些鸟就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才跟在它们后面的吧。就像灵随时等待着主人的号令,狮子随胡狼的狺吠而动一样。有时,麦鸡和椋鸟也会结伴而行。
第十二封
1772年3月9日
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