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10(第2页)
…viridifoetamMavortisinantro
Procubuisselupam:geminoshuicuberacircum
Luderepeespueros,etlamberematrem
Impavidos:illamtereticervicereflexam
&ercerelingua。
(……盾上雕着那只母狼,产仔之后卧在战神玛尔斯的青葱的洞窟里,一对孪生的男婴围绕着它累累的**嬉戏,吸吮着他们的狼乳母的奶汁,毫无惧怕之意,母狼转动着她的光法的头颈轮流抚弄着他们,还用舌头舔他们的身体。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八卷[212])
第三十五封
塞尔伯恩,1777年5月20日
阁下:
常遭洪水之地是贫瘠的,或许原因就在于那里的虫子都被淹死了。最卑微的昆虫和爬虫,却能对自然造成极大的影响,并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小,所以它们往往都被忽视了。但因为数量和繁殖力,所以它们的影响是惊人的。比如尽管在自然的链条上,蚯蚓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环,但如果没有这一环,便会造成一个可悲的缺口。单不论几乎半数的鸟和一些四足动物都以它为食,就其本身而言,它们似乎也是植物生长的一大助力。少了蚯蚓钻孔、打洞和松土,雨水便不能充分渗透,植物生长过程中,根须便也不能充分吸收养料了。没有它们拖来稻草秆、树叶和树枝,并洒下无数被人们称为“蚯蚓屎”——即状若小土包的上好肥料,那谷物和青草便都不能长势喜人了。雨水将泥土冲走后,很可能就是蚯蚓提供了新的土壤。它们喜欢斜坡,或许也是因为那里不怕水淹吧。园丁和农夫厌恶蚯蚓,前者或许是觉得它们让院中小径不雅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后者估计是以为蚯蚓会吃掉他们的嫩玉米。但如果没有蚯蚓,这些人很快便会发现:土地变冷、变硬了。没有松土的催化剂,沃土就会成为荒原。此外,我们也应该为蚯蚓平反:其实,它们根本不会伤害嫩玉米、植物或花朵,真正的害虫是那些为数众多的、处于幼虫期的鞘翅目科(比如圣甲虫)和大蚊属(比如长腿儿)昆虫,以及无数被忽视的无壳小蜗牛。这些小蜗牛也叫鼻涕虫,常常在不知不觉间,便对田地和花园造成极大的伤害。
对那些对蚯蚓感兴趣,并有志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来说,上面这些话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篇关于蚯蚓[213]的好论文,既趣味盎然,又能增长见识,还能在博物志上开辟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春天,蚯蚓活动最频繁,但它们不会冬眠。每每遇到温暖的冬日,它们都会出来活动。只要端着蜡烛到草地上寻找一番,就能证实这点。蚯蚓是雌雄同体的,性欲强,因此非常多产。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三十六封
塞尔伯恩,1777年11月22日
阁下:
您一定记得去年3月26日和27日天气很热,害得每个人都抱怨连连。习惯了渐渐转暖的他们,遇到这样的天气都烦躁得坐立不安。
这突如其来的夏日炎热,也带来了许多夏日才有的景致。因为那两天阴凉处的温度都升到了六十六度,所以许多昆虫都苏醒、并爬了出来。附近也聚集起了一些蜜蜂。萨塞克斯冈刘易斯河边的那只老陆龟也醒了过来,并爬出了它的“寝室”。与我眼下话题最相关的,是很多地方——尤其是萨里的科巴姆——都出现了家燕,而且数量还不少。它们十分机警地飞来飞去。
可是,短暂的温暖天气之后,便是严酷的恶劣天气,寒风凛冽,冰霜不断。昆虫躲了起来,陆龟也又一次钻进了地里。而再次见到燕子,已是4月10日,即春尽夏来,天气全面回暖之时了。
而且,就我多年的日记看来,家岩燕大约十月初隐退。因此,疏于观察的人多半会以为:那便是它们最后出现的时间。但我的日记却显示:十一月的第一周还能看见大量家岩燕。它们常常出现在11月4日,不过,也仅此一天而已。这一天中,它们仍旧闲暇时翻飞嬉戏,捕食时也异常平静,仿佛没什么牵动心神的事,一点儿都不像在迁徙的样子。本月初的情形也与此类似。因为似乎10月7日便全部撤离了的家岩燕,到了11月4日,还出现了二十多只。它们在我的田里和垂林间飞来飞去,捕食聚集在阴凉处的昆虫。不过,这样的情形仅持续了一上午。前一天还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可11月4日就柔和温暖了起来,天阴沉沉的,刮西南风,气温五十八度半。如此高的温度,在这个季节可是很少见的。此外,或许有件事也该提提,那便是温度一旦超过五十度,则不论秋冬,蝙蝠都会飞出来。
综上所述,显然,若遇到反常的温暖气候,冬眠的昆虫、爬虫和四足动物便会从沉睡中醒来。因此,这死一般的冬眠,低温是主要原因。而且,更进一步说,英国那两种燕科鸟,其全部或至少大部分都不会离开本岛,而是进入了蛰伏状态。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因为说家岩燕离开一个月后,又从南方归来,只为在十一月的某个早晨露露面;或者说家岩燕三月离开非洲,为的只是那些短暂的夏日,才是荒谬得无法想象的。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三十七封
塞尔伯恩,1778年1月8日
阁下:
几年前,村里有个可怜的穷人。打出生起,他便患了麻风病。我们觉得他的病很奇特,因为只有手掌和脚掌发病。这种鳞状的麻风疹每年爆发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而且,揭去疹子后露出的皮肉太过细嫩,因此他的手脚都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这个可怜的人半生都拄着拐杖,无法工作,闲散度日。他瘦削憔悴,在这可悲的困境里苟延残喘,对他,以及必须供养他的教区来说,他都是个负担。直到三十多岁,他才终于在死亡中得到了解脱。
那些喜欢将孩子的缺陷都归于“嗜好”的善良妇女们说,他的母亲极爱吃牡蛎,怎么吃都吃不够。所以,他手脚上那些又黑又硬的皮屑,就是牡蛎的壳。我们认识他的父母,两人都没有麻风病,而且,他父亲还特别长寿。
从古至今,都有麻风病为祸人间的事。远古时代,以色列人似乎就深受其害了。对此,利未人的法典中[214]似乎也有专门的记述,并且还重复再三。在其共和国晚期,人们对这一可恶病症的怨恨也没有消减多少。相关情况,或许能在《新约》的许多段落里找到。
几个世纪前,这一可怕的病症曾席卷欧洲。从大量应对该病的设施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们也未能幸免。林肯主教区里便有所专门收治女麻风病人的医院。德拉姆也有一所这样的医院,是专门收治贵族的。伦敦和索思沃克有三所,我们的大镇和城市内外周边,或许还有更多这样的医院。此外,一些君主以及富裕慈悲的名流显贵们也留下了大笔遗产,救助那些备受该绝症折磨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