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正是。”

“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的?”

“我的一个消息来源从喀莱尔一家酒吧听来的。”

“这个词真可怕。”碧翠叹道。

“你是说酒吧?”

“不。我是说‘消息来源’。”

“其实是我一个助理,也许这么说好些。”麦先生好脾气地说,“我可不可以知道哪一位是那个刚回家的浪子呀?”

碧翠介绍了西蒙和博来。西蒙的脸上又出现了方才的紧绷,可是博来反显得挺轻松的。他回答了一些问题,心里想:这个记者会不会想要照相,如果要照,他得想法推辞才好。

碧翠帮他解决了问题。她很坚决地说,采访可以,但绝不可以拍照。

麦先生接受了,虽然是有点不情愿:“少了照片,故事就不那么吸引人了。”他不无遗憾地说。

“你的标题该不会是‘流浪的孪生兄弟’吧?”碧翠问。

“不会吧,应该说是‘从死亡归来’!”西蒙说。这还是他第一次开口。他冷冷的声音,在偌大的房间里,像一层影子一般。

麦先生的眼睛望向西蒙,沉吟了一下,然后对碧翠说:“我曾想过‘喀莱尔**记事’这个标题,可是我猜保守的《西势时报》会受不了,倒是《喀莱恩日报》可能会喜欢!”

“《喀莱恩日报》!那是伦敦的报纸哩!可是——可是我不希望他们登这个消息。这根本只是个地方新闻嘛!只不过是家务事罢了!”

“说穿了,哪条新闻不是家务事呢?”麦先生说。

“可是这件事除了我们家人之外,根本不会有人感兴趣呀!我侄儿八年前——失踪的时候,《西势时报》也只是简单报一下而已。”

“我知道,我看过那则报导了,只是登在报纸下端的短短一段新闻。”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侄儿回来的消息就值得大肆宣扬。”

“这你就不懂了。炒新闻就是这么回事。每天都有人死,对不对?可是从死里回来的事就少了。即使今天的医药很发达,还是少见啊!这就是《喀莱恩日报》会对你们感兴趣的缘故!”

“可是他们是从哪儿听来的呢?”

“听来的?”麦先生故作大吃一惊地说,“亚叙别女士,这可是我千辛万苦挖掘出来的一手消息呀!”

“你是说你要把采访的消息送到《喀莱恩日报》去?”

“当然了。”

“麦先生,你千万不能这么做。”

“我告诉您吧,亚叙别女士,”麦先生很耐心地说,“我同意不拍照,也一定会遵行——我一定不会趁这位年轻人不注意偷拍他的照片的。可是我一定不能放弃这得来不易的新闻。”碧翠听了这话,也就不便再说什么。麦先生见状,又补充道,“即使我不把消息送过去,他们的编者也难免要把这个消息抄过去的。这一来反正都得见报,只是我少得了便宜。”

“天哪,”碧翠叹道,承认他是对的,“这么说,伦敦所有的报纸都会登了。”

“这可不一样。在伦敦只有《喀莱恩日报》才会登。如果是《喀莱恩日报》的消息,他们倒不会抄过去的。而且即使他们这样做了,您也不必担什么心的。”说完,这个麦先生就寻着他的帽子,准备告辞了。

“很感谢您,亚叙别女士,也很谢谢您,亚叙别先生。谢谢你们亲切的接待。我得告辞了。让我再向你们道贺一声——恭喜你们全家团聚。”说到这里,麦先生的淡蓝眼睛停在西蒙脸上,对他说,“谢谢您的好意。”

“你家很远吧,麦先生?”碧翠送客时,应酬地问着。

“家?”

“我是说你的家乡苏格兰,是吧?”

“哦,是啊。咦,您怎会知道我是苏格兰人呢?对了,我的姓走露了消息。是啊,格拉斯哥离这儿可真远,可是这无妨——”

“你没开车来吗?”碧翠打断他的话,眼睛看着前庭,又问。

“有的,我把车停在车道下头了。我从来不会冒失地直接把车开到人家大门口的。”

那个年轻的记者就在故作有礼之下,戴上帽子告辞离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