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诗,虽是自责,却椽笔墨海,隐隐雷鸣,仍不失雄霸之气。他抽完一支烟,又翻检了一下当日收到的电报、文件,办了一会儿公,便用铅笔将这首诗抄在一张便笺上,题为《三上庐山》,放入上衣口袋,准备明天在马背上再仔细推敲,然后就上床歇息。(毛二上庐山时也写有诗,就是那首为江青所拍的仙人洞题照。)毛泽东下山后,一路过安徽,下江苏,走扬子江、黄浦江,直往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而去。

两河之行结束,大约是1969年的9月,正是国庆20周年的前夕。毛泽东回顾整理了一下四年来两河调查的思绪,便将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召集到上海,开了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三项决议。一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重点抓一下经济建设,暂不搞什么政治运动(这比后来1978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早九年);二是转变党的作风,特别戒假话、空话,加强调查研究和党内民主(这是1942年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次的全党思想大整顿);三是总结教训,对前几年的一些重大问题统一认识(这比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早十二年)。三个决议通过,局面一新,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没有彭德怀等一批老干部的损失,也没有田家英等一批中年精英的夭折。如果再奢望一点,还可能通过一个关于党的领导干部退休的决议(这比1982年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早十三年)。因为到这年年底毛就满76岁了,两河之行,四年岁月,一万里路云和月,风餐露宿,鞍马劳顿。他一定感到身体和精力大不比当年长征之时,毕竟年龄不饶人。而沿途,考察接谈,视事阅人,发现无数基层干部,有经验,有知识,朝气向上,正堪大任。要放手起用新人。这几个决议通过,全党欢呼,全民振奋。国家、民族又出现新的机遇。真如这样,历史何幸,国家何幸,民族何幸!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重演。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万民同庆,举国欢腾。当时我在天安门阅兵庆典的观礼台上,手机响了,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功克隆毛泽东,各项生理指标处于其50岁水平。新闻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奥巴马立即声明:美国在三天之内废除与台湾关系,并撤走在亚洲的一切军事力量。日本首相于当天下令炸毁靖国神社,承认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国内24小时县级以上干部退缴赃款980万亿,全国股市一片红,房价下跌60%;13亿中国人民再次唱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祝大家节日快乐!

这是一个善意的调侃,红色的幽默,也包含着一种社会思考,一种对过去美好一面的怀念和对现在腐败一面的批判。过节了,而且不是一般的节庆,是共和国的生日,60岁的生日啊!人们忘不了开国领袖。他老人家要是还在多好啊,这天安门城楼本来就是他当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虽然他老人家后期搞“文革”也曾犯有大错,但前期对民族确有大功,所以人们总希望他还能一如前期那样的英明。这善良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那个美好时代的怀念,对未竟之业的遗憾。如果斗柄能够倒转,如果历史能够重写,如果那次骑马走两河能够成行,如果毛泽东在60年代能反思自己的错误,晚年不犯或少犯错误,这该多好。这一切当然都不可能,我们也知道这永不可能。但是后人想一想还不行吗?这样的假想,是对历史的复盘,也是对再后之人的提醒。历史不能重复,但是可以思考,在思考中寻找教训,捕捉规律,再创造新的历史。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犯了错误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不要忘了,正是“文革”浩劫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复兴。

毛泽东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

主要参考书目

《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戎马生涯》,秦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共产党80年》,中央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庐山会议实录》,李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放战争》,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则徐诗选注》,周轩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到庐山看老别墅》,方方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我很想学徐霞客》,陈晋,《党的文献》,2006年第三期。

《文献与研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0年第十四期。

阅读指导

《梁衡:穿行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一文中有一段话:“写文章,切入点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一定要抓住国家、民族、社会这条主线,并把责任感融入其中,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本文如果正面议论毛泽东建国后由于脱离群众、决策缺乏调研而造成的失误,那么可能会写成历史决议、政治论文,那么如何用文学的笔触来反思毛泽东建国后的种种失误及其原因呢?如何以文学的魅力来促使一般读者反思那段历史,总结历史教训呢?

仅有假设骑马出行的艺术视角,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对建国前后党和国家的曲折发展经历的充分了解,没有对毛泽东个人的性格、气质、才华以及经历的充分了解,没有放眼观世界的社会责任感,没有雄厚的政治素养,是难以写出如此资料丰富、思考深邃、情理兼备的政治美文的。由于具备以上素质,作者才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一挥而就,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被广泛转载。

作者笔端常带感情。“当年撤出延安,被胡宗南追得行无定所,但借得窑洞一孔,弹指一挥,就横扫蒋家百万兵。现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权,却还不能一扫穷和困,给民饱与暖。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运用对比,以当年横扫千军的豪情来反衬建国后发展乏策的怅惘郁闷,又借景抒情,假想了毛泽东当时望月兴叹的细节,渲染了他对人民的深深愧疚与对发展经济良策的苦苦追寻。“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犯了错误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综合运用排比、反复和递进,画龙点睛,突出了本文假想的深远历史意义,警醒世人去深入思考,也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