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第2页)
永远看不到你的光亮。
偶尔有些微光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梦中的海棠,
永远吻不到我的唇上。
偶尔有些微香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自杀的刺刀,
永远插不进我的胸膛,
偶尔有些微疼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灵魂的翅膀,
永远飘不到天上。
偶尔有些微风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中的那位女郎是一个灿烂的太阳,而王洛宾的这个太阳却朦朦胧胧只是偶尔有些微光,有时又变成了梦中的海棠。留在心中的只是飘忽不定、彩色肥皂泡似的想象。
第二位便是那个轻轻抽了他一鞭的卓玛,他们相处只有三天,王洛宾就为她写了那首著名的歌。回眸一笑甜彻心,瞬间美好成永远。卓玛不但是他的太阳,还是他的月亮。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为了那“一鞭情”,他甚至愿意变作一只小羊,永远跟在她的身旁。但是也只跟了三天,此情此景就成了遥远的回忆。
第三位是他的正式妻子,比他小16岁的黄静,结婚后六年就不幸去世。
第四位,是他晚年出名后,前来寻找他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的性格是有点执着和癫狂的。他们相处了一段后三毛突然离去,当时在社会上曾引起一阵轰动,一阵猜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王洛宾在三毛去世之后为她写的一首歌《等待》: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为把遗憾赎回来,
每当月圆时,
我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四个人中,只有黄静与他实实在在地结合,但他却偏偏为三个遥远处的人儿各写了一首动情的歌。
第二天我们驰车续行。雨还在下,飘飘洒洒,若有若无,草地被洗得油光嫩绿。我透过车窗看远处的草原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雨雾中不时闪出一条条金色的飘带,那是黄花盛开的油菜;一方方红的积木,那是牧民的新居;还有许多白色的大蘑菇,那是毡房。这一切都被洇浸得如水彩,如倒影,如童年记忆中的炊烟,如黄昏古寺里的钟声。我一次次地抬头远望,一次次地捕捉那似有似无的蜃楼。脑际又隐隐闪过五彩的鲜花,美妙的歌声,还有卓玛的羊群。
我突然想到这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相通。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长距离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舍去了事物粗糙的外形而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只截取最美的一瞬,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给我们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如童年欢乐,如初恋的心跳,如破灭的理想。王洛宾真不愧为音乐大师,对于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提笔撮其神,一曲皆留住”。他偶至一个遥远的地方轻轻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化成一个叫我们永远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直到永远。
阅读指导
文章组织材料,纵横交织。以作者去青海湖草场的采访参观为纵线,以王洛宾的一生经历、《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写作故事、王洛宾的爱情故事为横线,以作者的所联想所感受为纵横线的连接媒介,写出了草原的美、草原爱情的热烈、王洛宾爱情的忧伤及作者的感悟。
作者去青海湖朝圣——追寻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一见金银一般的草场,不由想起当年26岁的王洛宾云游到此,只因17岁的卓玛姑娘轻轻一鞭拍马含羞而去,就产生的那首美丽的旋律。而后作者转入简介王洛宾一生的坎坷,歌曲传唱半个世纪后老人在生命的暮年才出现在世人眼前,由此感悟到老人的生命就是为了追寻美,“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赋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女人,还有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在点出“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后,作者回顾了王洛宾留在草原、在马步芳和共产党军队的服役、被视作逃兵、劳改期间的自杀,这些都是因为他是那样的单纯、执着,他完全是为艺术活着,是一个“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伟大的音乐家”。在简介歌曲创作背景和作者坎坷一生后,作者的笔触又回到眼前,从《花儿》的直白热烈感受到这遥远的地方依然保留着王洛宾当年追寻的那份清纯和美丽。作者耳听笔录,记满一本子的同时产生了一个追问,“怎么这么多歌声里倾诉的全是一种急切的盼望、憧憬,甚至是望而不得的忧伤,为什么就没有一首来歌唱爱情结果之后的甜蜜呢”,由此转入对王洛宾并不甜蜜的爱情经历的回顾与思考,为感慨那美丽的遥不可及的忧伤作铺垫。文章最后,既感悟人又感悟理,在审美上,“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王洛宾追求的美超越了生活,直追“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
本文标题新颖含蓄,既是写作者去追寻王洛宾创作歌曲的经历、追寻王洛宾一生对美的追求,也是写王洛宾超乎现实生活的直追“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美丽”的一生的追求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