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铁索连舟中国经济的真相(第2页)
这类企业,有现成的报道可以当作例子。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低利润率畸形四川路桥难享千亿基建蛋糕》指出:“四川铁投……整合了四川铁路集团和四川路桥集团全部股权和部分现金,……计划用5-10年筹集600亿元左右铁路项目资本金,重点完成11条出川铁路四川段及规划城际铁路建设。……未来四川路桥或将成为四川整合铁路资源的唯一平台,其资产注入预期大大增加……而四川铁投的成立正是为推进该省铁路建设,搭建专业性投融资操作平台。”
三、央企以外的其他国企。虽然规模比不上央企,但是其得到的信用支持,却也可以认为是无限量的。
四、类国企。这类企业,名义上是民营企业,实际上得到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无限量”的信用支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经过早期的打拼,成功做大做强,变成了国家在某一行业的龙头,这类企业自然也得到了类似国企的待遇,甚至在信用支持方面完全等同于国企,所以我们给它们起名为“类国企”。
或者,稍小一点儿的,变成了地方上的利润大户和GDP大户,其兴衰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自然得到地方上的信用支持——它们融资,自然也方便得多。
大家留心一下,每年春天中央和地方的“两会”代表亮相的时候,大家只要查一下两会代表中的民营企业家,就明白谁是享受国企待遇的“类国企”了。
一般说来,不同的地位,决定了这类“类国企”的民企所获得的信用支持力度。很简单,全国两会代表中的“类国企”,自然得到国家的支持;省级两会代表中的“类国企”,得到省级金融机构的支持;市县级的呢?还用再重复吗?
这类企业中,得到国家支持的,最著名的就是海尔。而得到地方支持的,最有名的,自然是那个倒霉蛋“铁本”(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啦。
90年代中后期,每当瓜子翻开班里按照规定必须订阅的《青岛日报》,在头版一定看到两个光辉夺目的大字——海尔。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之下,孤陋寡闻的大学生瓜子开始无比崇拜这个神话的创造者,超越地球引力,而飞速上升的明星企业。
然而,当瓜子看多了不该看的书,变成了一根不再纯洁的老油条,就坏事啦:
每次瓜子看到报道,提及美国最牛的哈佛或者沃顿商学院屡次拜倒在海尔奇迹的光辉之下,并且为海尔未来在全球的扩张蓝图所震撼——这个时候,瓜子不但不为我民族企业如今终于能够力压西方企业而感到自豪,反而常常忍不住心中暗笑:这帮缺心眼儿的洋鬼子,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海尔光环的背后,是中国各级政府的无限量信用支持——它在融资方面不成问题。
故而,如此背景之下,海尔在全球的迅速扩张自然可以做到。
“谁下的本钱,谁获利”这个基本的原则,在信用和融资支持的来源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我们会看到报道:某县要求全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喝掉一定数量的本县酒厂所产的酒,抽掉一定数量的本县卷烟,否则县政府将会如何如何。
而更大的例子,体现在90年代末,生产普桑的上海市限制天津生产的夏利汽车进入本市出租车市场,当然,打的幌子是“没有后备厢的车子侵害消费者利益”——当日普桑有后备厢而夏利没有。
一句话概括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五、其他民营企业。这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力弱,规模小。
六、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比如家门口的百货小店、农民创业、大学生创业等等。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央企、以房地产企业为代表的融资平台企业、其他国企、类国企,这四类是可以无限或者几乎无限获得来自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和支持的,或者我们说,它们可以从中国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中获得最大的融资支持——还是省点事,用“国企和准国企”这个词来概括这四大类企业。
而剩下的两类企业,包括普通的民营企业、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从金融体系获得支持的机会——我们用数学上的概念来说,是——不是0,但无限趋近于0。
于是,我们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了,为何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法律不允许的“地下钱庄”也就越多越活跃。
然而,我们不必为后两者企业担心,它们总能获得机会生长并繁盛起来的——只要它们有这个环境。
事实上,它们是有这个环境的。以“国企和准国企”为骨架支撑起来的中国经济,依靠这一架构带来的竞争优势,在2001年年底争得了全球化框架WTO中垄断“次低级”产业和为全球提供廉价工业制成品的机会。
我们此前已经讨论过了,这个机会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入中国,充分释放了一直束缚在中国头上的流动性“紧箍咒”,进而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异常繁荣。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地下钱庄”之类的非正式渠道进行融资,成本虽然高些,但并不是极难的事情,故而我们也看到了并不怎么倒霉、反而看上去很不错很风光的“民营企业和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仅限于2008年年中之前)。
也就是说,大量的、汪洋大海般的“民营企业和芝麻绿豆企业和项目”的繁荣是依附于国家整体经济景气情况之下的。这个持续时间长达6年(2002-2008)的“WTO景气”,是靠中国的竞争力争回来的,而中国的竞争力又是直接建立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之上的,中国的经济体制则又是我们提到的所谓“国企和准国企”来支撑的。
所以,中国的其他经济成分,是完全依赖于“国企和准国企”生存的,“国企和准国企”就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和主心骨。
于是,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就可以简化为仅仅讨论“国企和准国企”。
我们用宏观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的主干部分——“国企和准国企”的共同特点。最重要的几条如下:
一、行政体系贯穿企业组织和经营活动中。
二、企业的经营,首先考虑的是行政意志,而非盈利——这使得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服务态度较差,效率较低——很多非理性业务,很明显在挑战经典的经济学法则。比如台湾南部的偏僻乡村,公交系统因为赔钱,逐渐减少甚至取消线路——他们的公交系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做毫不奇怪;而大陆的公交系统尤其是乡村公交,即使某些路线在某些时刻空无一人,还是照常发车——这从盈利方面讲,是白痴行为,但对便利民众尤其是推动各地区均衡发展上,却又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