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美国开国精英的政治智慧(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一个利益集团掌握了国家权力,都会在无限追求自身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肆无忌惮。而局势发展到最后,将会损害其他所有人和所有集团的利益,直到后者无法忍受,起来推翻整个体系。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无数次的兴亡更迭。毫无疑问,任何失去了制衡,而令利益集团的利益无限膨胀下去的政权,都必然覆灭。从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一个精巧的政治制度被设计出来,这种政治制度的精神,就是“制衡”。体现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上,就是三权分立,权力分别配属不同的机关,令三者之间相互制约。

三权分立制度,仅仅是从制度上保证这个原则。然而,根本的决定性力量,在于执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各种政治力量、制衡机制,以及能够执行这一制衡的大环境或者物质基础。

事实上,美国各政治力量间达成了默契和妥协,在一个公认的规则下,进行一种看起来公平的竞争。

简单来说,他们的思路是这样:四年一届,胜者通吃。

胜者(某一特定利益集团),通过其代理人,可以施行对本集团有利的政策。换言之,就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被允许的,也是其他集团默认的。然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实施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政策。

作为制衡,在施政时,该利益集团要受到其他各方的监督和掣肘。

如果过分了,其他集团即群起而攻之,直至将其轰下台。如水门事件里,尼克松利用国家强力机关(特务)监视竞争对手——他做得太过了,其他各方均认为是挑战了自己的底线。于是,总统这个工作,尼克松做得再出色,也只能下台了事。

四年任期内,假设施政得当——比如成功发展经济,各个利益集团或多或少都分到一杯羹,或者成功带领全体利益集团抢劫他国成功,大家或多或少都分到一点儿赃——则大家都无怨言,虽然当权一方必然获利最丰厚,但反正大家都沾光了嘛!

那么,接下来的四年,基本上还由“带头大哥”继续做。

如果“带头大哥”施政失误,如经济搞得一团糟,并且对外打劫的事业并未做大做强。那么,在全体在野集团的合力反对下,不但后面四年“他”别想再干了,可预期的未来,“他”所属的利益集团也别想再上台——直到大家把这件糗事忘掉,才有下一次的机会。

这个臭了名头的集团很多时候甚至会连累整个党派——在可预见的未来,休想再问鼎白宫。举个例子,比如民主党的卡特总统交出了窝窝囊囊的成绩单,于是在1981年初他下台后,后来连续三届总统(里根两届、老布什一届),都是共和党人。

所以,这点也制约了当选的利益集团及其代理人,使他们不能做得太过分。

我们仔细分析上面所讲到的政治架构就会发现:无论是谁当政,其他在野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当然,非常时期,这个保证就不一定实现。如20世纪初期,老罗斯福总统鉴于垄断企业威胁美国国家竞争力,遂对垄断企业下手,重拳打击摩根财团。而在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1929年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小罗斯福总统,老罗斯福总统的侄女婿)被迫以专断的手段,对过于强势的资方下手。

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一般情况下,这些在野集团的利益不但不会受损,反而会跟着“带头大哥”发财。

所以,“经济持续发展,或者不断打劫别国成功”,这才是这个游戏能够玩上百年的物质基础。而这,也是我们所强调的“制衡机制运行之大环境”。

当下的世界,很多人非常羡慕美国的制度,幻想将其搬到本国,然后立刻国富民强。

然而,他们看不到,美国式政治游戏能够“公平”地玩下去,其基础是:无论多少,大家都能分到蛋糕。换句话说,“蛋糕”的存在,才是一切的物质基础,以及这一制衡游戏能够玩下去的大环境。

美国人是靠经济的不断发展,或者掠夺外国,才实现了这个物质基础,具备了这个“大环境”。没有这个基础和大环境,这个奢华的游戏,是玩不下去的。

如果某日,美国的经济不再“领先”,或者无法成功地“掠夺他国”了,你猜猜美国各大利益集团之间会爆发什么精彩的故事?

看看菲律宾吧,信仰天主教的菲律宾,作为美国曾经的殖民地,政治制度完全照搬美国,简直就是美国政治在亚洲的缩影。其利益集团,在美式民主的沐浴下,却完全没有公平的精神:

2009年11月23日,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马京达瑙省达都温赛市市长小安帕图安组织100多名武装分子,劫持了其竞选对手、该省布卢安镇副镇长埃斯梅尔·曼古达达图的夫人杰娜琳、两个姐妹、律师、支持者以及新闻工作者共50多人。后来这些人质均惨遭杀害,有些死者遭强奸后被掩埋。当局挖出57具尸体,其中包括30名新闻工作者,部分被害者惨遭斩首。

而那个小安帕图安,恰恰是马京达瑙省第一号地头蛇——安帕图安家族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其父老安帕图安乃家族族长,不仅三度“当选”(真的是“当选”的吗?我不信。你信吗?)省长,而且,该省22名镇长、市长更多数由其儿子、孙子及亲戚垄断。更重要的是,他乃总统阿罗约夫人的重要盟友——阿罗约夫人曾经形容老安帕图安是“最珍贵盟友”。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如下说法:“2004年总统大选中,在安帕图安家族的周密安排下,阿罗约夫人几乎取得全省所有选票。在其中一个城镇,阿罗约夫人的对手甚至连1票都得不到。”

直至我写下这些文字时,这件案子仍然没有最终结果。而杀人嫌犯一边憨厚地笑着,一边大声抱怨自己无罪,而是遭到了陷害,并且在2015年5月在“保释”的幌子下安然出狱。

时光流转,报应不爽。轮到美国亦如此。

伊拉克战争失败,小布什总统投入其中的数万亿美元打了水漂,美国国势就此下行。

由此直到2016年总统大选时,美国已经很久无力策划大规模对外掠夺的大生意了。于是,这一年的大选也就格外血腥。我们关注新闻就会发现,凡是威胁到参选人希拉里的人纷纷神秘死亡。

2016年7月10日,泄露了希拉里邮件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数据主管SethRich走在街上,被劫匪看中,然后丢了性命,警方告诉人们,这是一起谋财害命引发的意外。不过,神秘的“劫匪”显然不专业,因为这人的钱包完好无损,钱一分没少,手机也没被拿走。而这个倒霉蛋不过是6周内涉及该案而神秘死亡的五个重量级人物之一而已。

8月,竞选中的特朗普公开宣称“要把穆斯林清除出美国”,话音未落,当月13日13时50分,纽约皇后区55岁的伊斯兰教老阿訇莫拉玛·阿孔杰及其64岁的助理走在街上,一起被人开枪爆头。这位慈眉善目的老阿訇与人近日无怨、往日无仇,除了有人(是谁,你猜得出来吗?)想借他一条命为特朗普“助选”之外,我们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别的犯罪动机来——自然,时至今日,警方也没有(或者不敢?)破案。

甚至到了希拉里败选后,事情依然没有结束。2017年7月13日,PeterW。Smith在明尼苏达一家酒店里,把一个装着氦气的塑料袋套在自己脑袋上“自杀”了(按照术语,这应该叫作“被自杀”),死前十天他还在兴致勃勃地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表示自己的团队正在收集希拉里销毁的30万份邮件——那是她涉嫌出卖美国国家利益和明码标价卖官的罪证。

所以,所谓的美国开国精英的“政治智慧”,仅仅是建立在美国不断“上升”(经济不断发展,或者不断成功掠夺他国)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基础,在当时美国建国之日和此后的二百年中,一直没有动摇。换言之,美国一直处在上升之中:一方面靠自己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靠屡次成功地掠夺他国。

然而,在某日,抽去了这一基础后,也就是说,那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的情况下,美国政治制度的副作用就会显现。

其时,资本的反噬、政治制度设计漏洞的反噬,将会彻底撕裂这一超级大帝国。放大版本的菲律宾杀人喋血案将会走马灯一般连环出现,所有政客都将改姓“安帕图安”或者“罗德姆”,而长眠地下数十年的约翰·肯尼迪也将不再孤独——会有大量同样遭遇的伙伴下去陪他一起解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