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全球化的最后一班车以后没有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8章全球化的最后一班车,以后没有了

前文我们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剧变。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联解体。

这除了让美国那巨大的军事压力忽然卸下外,也让它得以摆脱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带来的巨大痛苦:银子流水一般出去,却连个响声也听不见。最让人痛苦的,就是那让美国人自己看见都发愁的10000多件核武器和庞大的常规武库——仅日常维护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

更加可喜的是,日本经济帝国也垮了。作为战利品,整个日元经济圈的所有成员都丧失了防御力,任凭欧美两强掠夺。欧美两家谁也顾不上理睬对方,趴在“日元经济圈”的尸体上,狠狠地喝饱了血,吃够了肉。

这双份的红利,让双方都各自消停了几年。其间,它们平心静气,理顺、改革内部经济结构(如美国,在搞信息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或者忙于自身组织的扩张(如欧洲,在准备欧盟的扩大和迫在眉睫的欧元区建设)。

恰如同亚马逊森蚺,在吞噬短吻鳄后,需要静养很长时间,慢慢消化吃下去的血肉。半年内,森蚺就不必再进食。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红利已经吃完,“森蚺”需要再次寻觅猎物和牺牲品。

美欧环顾四周,发现这个星球上,大国(日本、巴西、阿根廷、俄罗斯)都被吸干了血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已经没有了吸血的价值。唯一的牺牲对象,只有对方。

于是两强难免恶战一场。

欧洲实力弱,于是取守势:1999年元旦,建立欧元区,企图通过加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整合,增强在角逐中的实力。

然而,美国通过利用欧洲急于驱逐俄罗斯在巴尔干势力的心理,以北约的名义,在欧洲心脏点燃了“火药桶”。欧元区顿时受到重创:资金大量外流,流入了最后一个“安全港”——美国。

若是我们开阔视野,翻检旧事,便会发现,欧元区的遭遇仅仅是当日连串金融危机其中较为显眼的众多倒霉蛋中的一个而已: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1999年,旨在打击欧元的科索沃战争爆发……期间,小的金融动**、地区冲突不计其数。这些战争、动**和危机,使得巨量的资金纷纷逃离亚洲、拉美、欧洲,还剩什么地方?

没错,最后剩下的,只有一个避难“圣地”,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光明”之地——美国。

所以一切顺理成章,整个世界倒霉透顶的1990-2000年,也就是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时期:一波一波的海外资金顺次流入美国,其背景却是别国一轮一轮的经济危机。

而这个成绩,是克林顿在任的时间内取得的。换言之,这一切的受害者是全球各国,而其受益者却只有一个,也就是帅哥克林顿领导的美国。

克林顿政府圈了全球的钱,便卖力打造“新经济“——”美国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是由克林顿的前任总统老布什于1992年2月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的,但此时距他下台已经时日无多。1993年9月,克林顿当政后数月,美国政府宣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

于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包括美国风险投资在内的大笔投资资金,加上在世界四处游**的游资(记得此时日本流出的巨额日元资本吗?记得科索沃战争后,欧洲资金外逃,引发欧元暴跌吗?),都涌入所谓“知识经济”的投资领域。

大量本国和外国的资金流回、流向美国,从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市的火爆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

据统计,在1998年《幸福》杂志公布的1000家大企业中,设立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由两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1999年全美国超过70%的风险投资涌入互联网领域,其总额达到300亿美元以上。据此,我们看到,来自美国国内的资金对互联网领域发展的投资巨大,而来自海外的投资,也蜂拥而入美国互联网领域。2000年,外资总共持有908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统计显示,每年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2000多亿美元,毫无疑问,这些资金投入的大热门领域,就是当日的明星领域——互联网。与此同时,美国各类电话公司、媒体公司、计算机公司、软件公司、卫星制造公司、互联网服务商都在积极投资建设互联网,使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份额提升到了45%以上,这使美国资本类支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年均增长11%。(薛伟贤、冯宗宪:《网络经济泡沫解析》,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1期。)

于是,在国内外资金的有力支持下,美国网络企业云集的纳斯达克市场,短期内迎来了大发展、大扩张的时机。而在股市高涨时期,发生了巨额资本抢购少数股票的情况——较早的时候,上万亿美元对应的只有近500种网络股——极大地哄抬了股价。

而纳斯达克股市允许网络公司在取得第一笔收入之前就上市,于是,不管好坏,无数公司挂上个“。”的名字就乱哄哄地上市,而且上市之后,立刻遭到资金哄抢。这让人忍不住立刻想起了中国的期房制度——房子只是画在纸上,就已经可以上市交易了。这一类荒唐的举措,在中国和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只有一个结果——在疯狂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片混乱中,除了引发惊人的泡沫外,从未导致其他什么好的结果来。

事实也是如此,泡沫由此而生——不仅是泡沫,而且是空前的大泡沫。

到2001年3月,已经有5500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些企业中,有微软、英特尔、戴尔、思科、朗讯、美国在线、雅虎、亚马逊等大批实力雄厚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

然而,在这热热闹闹、一团和谐的景象中,也不乏大量混迹其中的皮包公司、垃圾公司。其虚弱的财务状况和虚构的盈利前景,成了一触即发的机簧——一旦风吹草动,立刻就会成为泡沫破灭的导火索。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表:

1971年2月8日,纳斯达克股市建立,最初的指数为100点,十年后,指数才得以突破200点。

1987年10月19日,在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暴跌以后,纳斯达克下跌11。5%,创造了一天内的最大跌幅。当年年终时,该指数为330点。(记得格林斯潘上台两个月后就发生的股灾吗?)

1991年4月12日,500点;

1995年7月17日,1000点;

1997年7月11日,1500点;

1998年7月16日,2000点;

1999年1月29日,2500点;

1999年11月3日,3000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