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欧元区成立火药桶爆炸(第1页)
第4章欧元区成立,火药桶爆炸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被美国F117战机轰炸,许杏虎、朱颖、邵云环不幸牺牲。
四天后,北约的重要成员国、欧元区双核(法德)之一——德国的一号人物施罗德总理访华。
没有人去机场迎接,除了出于礼节的总理。瓜子和一帮同学更是破口大骂。
我们都错怪老施了。
面子上老施很难堪,但是里子上,他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我们愤怒的青年不理他,是因为我们不必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负责,而高层为了国家利益,是不会不理睬他的。
中国大使馆被炸,明显是美国人蓄意而行——以北约的名义杀人,而北约中还包含了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美国人希望中欧闹翻。
再往前看,事实上早在1996年,导致后来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就已经点着了——“科索沃解放军”成立,而科索沃独立的幌子也堂而皇之地打了出来。
更加重要的是,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在美元、法郎、英镑和德国马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否则,这群乌合之众早就在南斯拉夫军队的打击下烟消云散了。
以英法德为核心的欧盟,或者更加准确一点说,是以法德为核心的未来的欧元区支持科索沃独立,旨在肢解南斯拉夫。
因此,欧盟屡次恳求美军领导北约,打垮南斯拉夫,拔掉这个巴尔干最后的钉子,为欧洲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整合打下基础。
然而,美国人焉能不知其中奥妙?故而,无论欧洲人如何低声下气地恳求,美国就是不打科索沃战争这张牌。这张王牌,留着有用——美国人要在欧元诞生之日打出来。
于是,1998年,欧元区成立在即,在美元强力而显眼的“哺育”下,科索沃局势这颗毒瘤,急剧恶化。
1999年1月1日,欧元区成立,欧元——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诞生了。欧洲的经济整合,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美国人则看到了欧洲摆脱美国经济控制的步伐,越走越快。
Thisisjustthemoment!时机成熟了!美国人毫不犹豫地打出了王牌:3月24日,欧洲软腹部的巴尔干半岛上,科索沃战争开打。
我们还记得,8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在这里开打的,开打的结果是欧洲的衰落和美苏逐渐崛起。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千年以来,巴尔干半岛一直担当着欧洲“火药桶”的角色——十字军、突厥人、匈奴人、马扎尔人等,早就在那里打了个一塌糊涂。
不同的是,十字军经由巴尔干半岛进攻亚洲,而突厥人以及匈奴人、马扎尔人,则是从巴尔干半岛攻进欧洲。
换言之,巴尔干半岛之于欧洲,相当于中原之于华夏。得中原者得华夏,得巴尔干者,自然得欧洲。所以,为了掌握巴尔干这一枢纽之地,欧洲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包括欧元被重创。
果然,局势如美国所预料:当美军主导的战争在欧洲腹心打响,欧洲动**不已。没有人会对动**时局中的生意充满信心,于是大量资金流出欧洲,径直流入美国。这就是美国的王牌,也是此时打出这张王牌的意义所在。
因为美国人洞悉了资本流动的奥秘:资本(通俗一点讲就是资金)有两大喜好:一、低风险(lowrisk);二、高收益(highreturn)。反过来说,资本厌恶两种情况:一、高风险(highrisk);二、低收益(lowreturn)。这一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个简单的道理,可以解释大量复杂的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资金流出欧洲之后,不去别的地方,却径直流入美国呢?
让我们回到1999年,站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巅,俯瞰全球,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地球经济,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正在“失去的十年”中苦苦煎熬;东南亚经济危机余波未平;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先后陷入金融动**;中国则正好处于通货紧缩中。
盘点下来,我们会发现,当时这个星球上唯一的亮点,就是正处于“知识经济”神圣光环下的美国了。
投资者看到了明灯,争相逃离火坑,奔向“光明”(这里要在“光明”二字上,打个引号,为何呢?这是后话,按下不表):抛出欧元,买入美元。于是,大家都抢着买的货币汇率大涨,而大家都急于脱手的货币变得不值钱(这个“钱”,特指美元)了。于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就跌了个稀里哗啦。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并于1月4日正式交易。当天纽约和伦敦外汇市场尾市时,欧元对美元比价分别为1:1。1806和1:1。1830,此后欧元汇率一路下滑。一年以后,在2000年1月末跌破1:1的平价关口;2000年6月至11月在短暂反弹后加速下跌,创面世以来最低点0。8224美元,比1999年初贬值了29。8%。(赵婧:《欧元对美元汇率走势分析及预测》,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7期。)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1999年初,以美元换欧元,那么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损失了约30%。这种愚蠢的行为,谁又会去做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贸易行为,都尽量避免使用欧元,交易商也尽量回避欧元。
阴影笼罩了新生的欧元——欧元的购买力下跌不已,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来帮助欧洲撑住欧元的信用。这个支撑力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长期、稳定、大量、廉价地供应欧盟已经不再生产的、必须大规模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帽、轻工业品等,并且能够承接欧洲的资本输出;
二、有动力从战略上支持欧元的成长。尽管这种支持,可能来自美国霸权的对立面。
三、是个大国,或者是个强大而团结的国家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顶住来自美国的压力,有能力支持欧元和欧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