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铁索连舟中国经济的真相(第3页)
同理,国家的邮政系统明显是烧钱的行为(不光中国,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很多邮政局开在荒凉的山区,业务很少——但又不能没有。甚至,在“野人”出没、人烟稀少的湖北神农架,也赫然架起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一排大字煞是威武:“中国移动欢迎您!”
美国人将商业法则贯穿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很多人对于美国最欣赏的地方。然而,这个安排,并不总是让人满意。比如警察局的经费是由辖区的税收供给,富人区的警察成群结队,而贫民区的警察却成了比大熊猫还少的稀有动物。于是越穷越乱,越乱越穷——这就是商业法则的必然结果,在中国这个不完全按照商业法则办事的国家,可碰不上这种事情。
三、国企和准国企通过“一条线”联系在一起。这条线,就是国家或者地方金融体系的无限或者近于无限的信用支持和融资供给。
换言之,这些国企和准国企,好似一条条的舢板(虽然有些舢板非常巨大),而行政组织原则和金融体系无限的信用与融资支持这两条“铁链”,将它们牢牢绑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经济的骨架。数量更为庞大的民营企业,则附着在这个骨架之上——正如小草、藤萝和苔藓依附于森林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共有7家胶卷厂,数量是全球第一。然而,到了1993年,7家厂共负债100亿人民币,已经到了揭不开锅、走投无路的地步了。
而与此同时,全球技术领先的日本富士,与其在全球市场的卓越表现一样,在中国胶卷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其强大的竞争优势,逼得中国本土7家企业和同样在中国混饭吃的美国柯达走投无路。
当时,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全力支持乐凯胶卷1家企业发展,而放弃另外6家企业。为何要做出这等决定呢?想一想当时中国最大的难题——缺钱啊!
1998年3月,中方与美国柯达敲定方案,美国柯达以10亿美元为代价,外加“排他的垄断条款”(除柯达外,不得有其他外资进入中国胶卷市场,也就是当日在国际胶卷市场上把美国柯达逼到破产边缘的日本人)的条件,将中国胶卷行业(除乐凯胶卷之外的6家公司)尽数收入囊中。柯达的做法是,关掉3家,精心做好另外3家。
2003年10月,柯达又与中国唯一未与外商合资的河北乐凯公司签约,以总值1亿美元的现金、设备和技术,换取乐凯20%的股份。
至此,中国胶卷工业的7家企业中,6家被柯达吃掉,1家也被渗透。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旦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去国家信用的支持,后进国家(即使如中国这种大国)的企业,根本无法与国际巨头抗衡和竞争——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年设计这一经济体制的那位伟人的思路了,既然单个的企业根本无法对抗国际巨头的百年老店,于是,一个新的思路诞生了:如果无法在竞争力上对抗,那么至少在规模上要能够与之抗衡。
四、每个国企或者准国企,都通过行政组织原则,牢牢固定在行政体系中。
以行政体系的思路构建起来的国企,虽然不利于经营盈利,却利于执行国家意志。于是,这种在传统经济学上看起来非常另类的组织模式,成就了那些整合了全国资源的巨型国企。
作为巨型国企的补充和支持,其他大大小小的国企和准国企也按照类似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
国外的大企业,基本都是按照商业模式而有机地组织起来,在盈利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在这里,我们将其比作“航空母舰”。
而国内的巨型国企,由于其组织原则和组织模式,在经营方面显然笨手笨脚,所以我们只能将其比作曹操的“铁索连舟”——看上去很大,但仅仅是千万个小舢板连起来的。然而,巨型国企加上千万个小型的国企和准国企拼出了一个巨大的骨架,在这个巨大的骨架基础之上,还依附着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所有这些加起来,终于形成了一个超级巨大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达到每年产出10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航母”——这艘巨型航母的名字,就叫中国。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某个国企、类国企的资产,单凭一纸命令,即可无偿划拨,而归另外一个国企。比如,2008年,亏损累累的国企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合并为山东钢铁,然后吃下巨额盈利的、民营的日照钢铁。这数百亿资产运作的全部成本,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账面上巨额资产转来转去,事实上就是一大帮人按照高层的指示,多开几次会而已。——既然不同部分间的资产可以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而互相划拨,那你能否认这些企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本就同属于一个企业(中国这个超级企业)吗?
这种方式虽然土,但是这艘航母的个头,完全可以碾压任何发达国家的单个跨国公司。这艘航母支持了中国高铁行业,于是中国中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把全球高铁订单的一半以上都揽入怀中,逼得当日的大佬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商量着合并抱团对抗中国。这艘航母支持了京东方,于是京东方从无到有把中国的显示器做到了“可卷曲”的地步,碾压前霸主韩国三星之势隐隐已现。
这艘超级航母不仅仅规模大得空前绝后,其背后的支持,更是以超强的国力为基础:不受制于任何外力的独立国家主权、联合国五强之一、无人敢撄其锋芒的常规军力、可以抗衡一切强国的独立核打击能力、独立而先进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中国唯一能够拿来抗衡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保障中国民族工业不被绞杀的“大杀器”,也是中国赖以对抗国际金融危机的护身宝甲。只要这个国力基础还在,那么,这艘“经济航母”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信用支持,亦即得到源源不断的融资支持。甚至,哪怕这艘“航母”上无数大小舢板在大浪中沉没,只要这个国力基础还在,这艘“中国号”经济航母就不会沉没——经济战,就是国力的比拼,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效果我们看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全球企业焦头烂额,挣扎在死亡边缘,而中国国企则忙着四面出击,到处扫货:中亚、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的资源、矿山;欧美中小企业的技术;希腊的港口使用权;俄国的石油合同;巴西的国家电网运营权……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过55亿美元,而2008年猛增到559。1亿美元,晋升为全球第12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565。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法国、日本和德国。2017年1月16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这些钱,正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人拿到的东西一样,很多都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优质的资产,比如希腊国有的比雷埃夫斯港口码头日常经营权——从此中国在地中海枢纽获得了一个稳定的中转站。
正是靠了这个“铁索连舟”,美国人无法在中国复制那个“日本模式”。
2005年后,人民币汇率虽然被迫升值,却是按照“小幅度、渐进式”的方式升值,这的确给了国际资本和热钱游资渔利的机会,却没有给它们狙击打爆中国金融的机会。同时,被期待可以刺破中国经济泡沫的加息,却是按照本国实际情况渐进地、小幅度地进行,压根儿没有重现日本式——按照华盛顿的指示而非本国实际情况大幅度、快速进行的加息。
所以,作为这些举措的结果,美国人和国际资本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机会狙击中国经济,美国人日思夜想的所谓“一举冲垮中国金融,进而彻底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美梦,从来没有变成现实。索罗斯老先生2009年在香港开了办公室,图谋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从中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可是,八年过去了,老先生宣布了新的接班人,宣告自己退休,都快要入土了,那“美好”的愿望也没有变成现实。
白宫主人也是如此,他等啊等啊,一直没有等来机会。就在等待中,他的注意力却被引向了别处。原因很简单,更大的威胁出现了。
原来正当美国人拿着刀对着中国比划的时候,欧洲人已经把刀顶在了美国人的腰眼上,他们要废了美元霸权的基础——“石油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