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铁索连舟中国经济的真相(第1页)
第18章铁索连舟——中国经济的真相
2007年前后,全世界西装革履的绅士们,在酒足饭饱之余,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投资被美国人炒得炙手可热的“生物柴油”概念,如何从其中分得尽可能大的一块蛋糕,至于由此引发的后果,绅士们却是不会去理会的——除了德国的默克尔总理。总理女士说,全球粮价暴涨,是因为印度人不知道体恤大伙儿,竟然从一天吃一顿饭改成一天吃两顿饭了!
为了炒高国际粮价,美国人找了最好的突破点——玉米。
美国得天独厚,作为世界第一的玉米生产国,其玉米收获面积、单产、总产量均是世界第一,出口量当然也是世界第一。具体些讲,十几年来,国际市场上每两吨玉米中,就有一吨以上来自美国——美国掌握了国际市场上对玉米供应量、价格的绝对控制。
所以,只要美国人小拇指儿轻轻一动,玉米价格便如同断线风筝一般飞上了天。这个“小拇指儿轻轻一动”,其实是美国人将原本出口的玉米拿去造乙醇(酒精),做成燃料喂进汽车的油箱。
接下来,只要稍加操作,玉米便带着大豆、小麦、稻米,价格一起飞上了天,这就是人家渴望已久的全球粮价暴涨。甚至,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部飞上了天。
1999年的时候,金价跌到300美元盎司,甚至在1999年7月20日,一度跌到252。8美元盎司——这已经低于成本价了。不过,仅仅相隔数年,情况就完全反转了:2005年9月,金价还在450美元盎司,半年后就冲上了725美元盎司(2006年5月)。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数字一点儿也不高,两年以内,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再次翻番。
而石油的价格,也从21世纪初的低点开始上扬,到2006年8月7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79。85美元。1999年,就在瓜子一块钱买六斤黄瓜的时候,油价还在20美元以下。然而,每桶79。85美元的价格远远不是这一轮油价暴涨的尽头,2008年年中,国际油价甚至涨到了147美元的历史最高值。
铜价从2005年年底的4400美元吨,只用了不到五个月时间,就涨到了88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当然,后面还有11000美元的价格在等着它。
而房地产,自然是投资者和投机者不能放弃的目标。实际上,全球的房地产价格,从莫斯科到巴黎、伦敦,从上海到香港、澳门,从纽约到洛杉矶,都在暴涨。甚至,连当年受到楼市泡沫重创的日本东京,房地产也走出低谷,开始上涨,不,是暴涨。
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全球的贵金属(黄金、白银、白金)、石油、有色金属(以铜为代表)、铁矿石,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几乎我们知道的所有其他原材料、矿产资源价格……都在全面暴涨。
全球大宗商品乃至于一般商品价格的暴涨,迟早会传遍这个世界的每个经济体。然后,只需制造某个经济体内的物价飞涨,然后央行被迫加息,再然后呢?自然是“日本模式”复制成功,其时,美国人就可以打着IMF或者世界银行的幌子来接收该国财富了,如果这个“某国”竟然是中国,那就再好不过啦!
于是好戏连台上演,从当时的《新闻联播》上就能看得清楚,全球三十余国因为粮食问题闹得鸡犬不宁。
埃及民众买不起面粉,不能**吃的大饼,于是成群结队地在粮店门口大吵大闹。
海地饥民饿得头昏,于是到处打砸,不过就是为了找东西吃,可是暴乱就此掀起。总理见势不妙,自己宣布下台,然后消失,这一届政府就此垮台。
中越边境上,一群脑子精明的人低价从中国买米,然后每天扛一点儿,经过免检通道进入越南,在那里高价卖给越南人。实际上,他们是以蚂蚁搬家的精神走私大米,其利润率竟然直逼在国内的炒房客。
而最可笑的,无过于非洲某国总统义正词严地指责中国,说中国国内粮价只有国际市场的14,于是代表本国人民提出严正要求,要到中国分一杯羹——很明显,他脑子进水了。
中国虽然也受到冲击,却仍然稳如泰山。原因很简单,百姓们面对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价格都不怎么高。原来早在六十年前立国之初,这一点就在考虑之中。于是百姓的基本消费品价格,比如粮食、猪肉、食用油、民用水电煤气等,就变得极低——活下去总是没有问题了。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模式采取了非常“另类”的组织方式。这个组织方式让美国人、欧洲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于是给中国扣上了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大帽子。这个组织模式,就叫作“官办经济”。
不过,欧美人倒也没有看走眼,中国的“官办经济”,的确是个非常奇特的组织。
事实上,由政权力量派生出来的经济组织,按照与政权的亲疏,可以依次论述如下:
一、中央直属企业,又叫作央企。
这些企业,均为巨型企业,财雄势大,甚至其中任何一家,拿到世界上就可以与很多发达国家的百年老店抗衡,如中石油、中石化,比起洛克菲勒家族经营了百年的标准石油、美孚石油,或者英国人的英国石油公司来说,至少在规模上毫不逊色。
但是这个类别的企业不多,只有一百多家,而且,还在进一步缩减中。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是国家高级干部。其经营得到中央财政的无限支持,换言之,其背后的支持力量,是中国的国家信用——只要中国政府还在,这个企业就不用担心融资和信用问题。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利润不是其关心的问题(当然,很多企业的利润均令其他企业瞠目结舌)。这些企业存在的意义,并非单单为国家盈利,而是为保证当局对于国内核心行业(如重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关键行业(军事工业、金融和银行业等)的绝对控制。
二、地方政府财政直接衍生出的融资平台类企业:
这类企业,根本就是地方财政部门的直接延伸。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企业。
这类企业的存在意义和唯一目的,就是为地方财政融资(所以才叫作“融资平台”)。所以,事实上,这些企业的背后,实质就是地方财政。
这类企业为地方财政融资,而地方财政为这类企业提供无限量信用担保和各种便利。事实上,二者就等于一个人用了两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