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 中国的软肋和美国的选择(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7章中国的软肋和美国的选择

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人;那柄“明晃晃的刀子”,不是别的,正是“人民币升值”;那个“软肋”,不是别的,正是房地产。

剧本是现成的,甚至不需要怎么修改。

只需要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改为2005年欧美日“大合唱”;把时间从90年代初改为2005年;把受害的对象,从“日本”改为“中国”——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如同放映一出翻拍的老电影一般乏味:欧美日“大合唱”→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中国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暴涨→资金大规模撤出中国→中国房地产崩盘→恶性的螺旋式下坠开始……

他们断定这事儿肯定能成,因为1997年在东南亚和东亚,这剧本已经完美地上演一次了。

说干就干。

于是,就在2005年前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从西方世界的某个角落渐渐升起,调门越来越高,慢慢成了美国人共同的呼声。很快,欧洲人跟了上来,扯着嗓门一起喊,又过了一阵子,当年的受害者日本畏惧地看了看美国人的眼色,也羞羞答答地跟了上来。

于是,人民币升值变成了欧美日“三重唱”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合唱”。

完全用阴谋来解释这一切,也非合适。在美元如潮水般涌出美国国门,而淹没世界各国之时,美元贬值是大势所趋。人民币以1:8。28的比率盯住美元,跟着美元一起,你贬值多少我就贬值多少,让美国人受不了,也让欧洲人、日本人一起受不了。

70年代,美元信用崩盘,美元大贬值的同时,美国人逼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升值本币为美国人埋单。此后,美国经济停滞十几年,只得在1985年又逼欧洲和日本升值本币,为美元贬值埋单。这十年一次的美元大贬值,是欧洲、日本照惯例给老大上贡。而这一次,中国人加进来一起贬值,那算是哪门子事儿啊?

如果放任下去,以欧元、日元计价的中国商品必然越来越便宜,然后潮水般涌入的商品必然把欧洲、日本、美国本土的所有实体经济打垮。从欧洲、日本的切身利益来考虑,它们也必然跟着美国人喊“人民币升值”。

终于,在欧、美、日的联合压力下,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1%,从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提高到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就此拉开序幕。

整个世界都惊呆了,除了华尔街大鳄。

继而,全球的资金都明白了,90年代初曾经出现在日本的“免费大餐”竟然再次出现在眼前,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毫无意外的是,博取升值红利的国际资金,如苍蝇一般,以当日追逐日元升值红利的精神,如潮水般疯狂地涌入中国。

以此为背景,中国国内资金和流动性变得更加充裕,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外汇储备非同寻常地迅速增加。2001年年底时,中国外汇储备也不过2121。65亿美元,这还是从1978年起(那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攒了24年的总额——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之首,同年10月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6月底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初又突破3万亿美元。

刨去“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这两个外汇增加的主要来源后,人们发现,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总是莫名其妙地多出一部分,这部分被叫作“不明原因的外汇增加额”,而私下里,人们另外给它一个称呼,就叫作“国际热钱”。我们只要稍稍留意,就会想起来,当年快进快出制造金融混乱,进而冲垮东南亚各国的主角,就是“国际热钱”。

充足的流动性制造了空前的繁荣。当瓜子正蹲在黄浦江支流的支流形成的小河边,静静地看螃蟹的时候,这繁荣已经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

几年前,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中下岗的数千万工人渐渐找到了新的工作,虽然收入未必丰厚;数以亿计的农民也不会在农闲时节到处闲逛,他们走进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填补了下岗工人遗下来的空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也基本被就业市场完全吸纳……就业,这个从80年代起就缠绕着中国人的难题,变得容易了很多。

然而,更加惹人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脱颖而出,成为大伙儿最关注的行业。

我们知道,中国的地方官员是中国经济的直接组织者,然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没钱。

好在现在有了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起到了“第二财政”的作用。

章节目录